近日,一起 involving 小米SU7的撞车事故引发广泛关注,随着事件发酵,调查工作也逐步升级。
安徽省公安厅的介入,以及高速公路高清摄像头的潜在证据,都将成为揭开事故真相的关键。
这起事故最初由铜陵交警介入调查,后因事件影响扩大,安徽省公安厅交通总队也加入其中。
政府如此重视,是因为这起事故的影响可能波及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公众迫切想知道事故的真相:起火原因是什么?
车门为何无法打开?
事故发生后,小米公司迅速做出回应,雷军表示“小米绝对不会回避,会负责到底”,并与受害者家属进行沟通,展现了积极配合调查的态度。
家属最初的质疑,以及公众对事故原因的猜测,依然需要权威调查来解答。
事发路段的交通标识也是关注焦点。
有网友质疑事发路段是否存在警示标识。
记者事后重返现场发现,电子屏幕显示了施工提醒,路边也有减速标识。
但这些标识在事发前是否存在,仍然需要进一步核实。
此外,高速入口处的“前方路段路况复杂,请谨慎驾驶”提示,以及多处“慎用智能驾驶,关闭智能驾驶”的警示,也引人深思。
事发路段的龙门架,通常用于拍摄超速和违规车辆,或许也记录了事发时小米驾驶员在驾驶室内的关键行为,这可能成为重要的线索。
如果驾驶员当时能够注意到这些警示标识,或许就能避免这场悲剧。
池州交警强调,智能驾驶的本质是“辅助”,驾驶员不应完全依赖智能驾驶系统,自身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许多网友也表示,在他们当地的高速公路上,也存在类似的警示标识,提醒驾驶员谨慎使用或禁用智能驾驶功能。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指出,小米SU7的智能驾驶系统仅提前2秒预警,这对于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来说太短,尤其是在复杂路段,大脑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他认为,智能驾驶系统至少应提前10秒预警,才能给驾驶员足够的反应时间,有效避免事故发生。
欧盟L3级别汽车的预警机制,也印证了充足预警时间的重要性。
根据“智能物联网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驾驶员接管车辆的反应时间不得低于10秒。
而小米汽车2秒的预警时间,远低于国家标准,甚至低于3秒的阈值。
目前,我国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等级仅为L2,少数达到L3,而真正的全自动驾驶L5级别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米SU7的L2级别智能驾驶,距离L5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这起事故也再次提醒我们,无论驾驶的是燃油车还是电动汽车,都不应过度依赖智能驾驶功能。
驾驶员应时刻保持警惕,手握方向盘,密切关注路况,以便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这起事故引发了诸多疑问,例如: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该如何保障?
驾驶员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相关部门又该如何规范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