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考公热”持续升温,这背后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现如今,就业市场压力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在2025年将达1300万,而经济可速放缓、特别是疫情冲击影响和美国关税政策影响,社会吸纳就业能力下滑。像互联网、房地产行业更是裁员不断,这种环境加剧年轻人对职业的不安全感。
同时,私营企业薪资增长乏力,甚至出现倒挂,而公务员薪资虽不算高,但隐性福利多、稳定性强,性价比优势明显。再加上经济下行,大家求稳心态重,公务员“铁饭碗”属性契合对“确定性”的追求,对有房贷、育儿压力群体更具吸引力。
同时传统观念让公务员在三四线城市仍被看作“体面职业”,与社会资源获取挂钩。社交媒体也放大“上岸”叙事,引发群体模仿。代际观念也有影响,父母推崇体制内工作,超60%考公青年受父母强烈建议。部分年轻人还把考公当作对职场“内卷”和35岁失业危机的逃避。
其次公务员福利好,“五险二金”全额缴纳,有补充医保和职业年金,退休待遇远超企业职工,在一线城市还能解决户口和子女入学问题。而且职业发展可预期,职级并行改革后,待遇与年限挂钩,降低“中年危机”风险,考上公务员,只要不犯错就能一直干下去。
在政策与市场方面,2020年起国家和地方公务员招录持续扩招,释放“稳就业”信号,基层岗位向应届生倾斜。考公培训市场规模超300亿,头部机构用“协议班”“不过退费”等模式降低备考门槛,让很多人觉得考公可尝试。
但这一现象也存在问题。顶尖高校毕业生扎堆考公,可能导致高学历人才在行政岗位过度沉淀,抑制创新创业活力。部分青年把考公当“权宜之计”,入职后因晋升慢、工作重复产生落差,却因沉没成本难以退出,陷入职业倦怠。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优化市场化就业环境,完善劳动法保障、鼓励灵活就业,缩小体制内外待遇差距;还要推动公务员考核机制改革,防止“躺平”。“考公热”反映出对稳定的过度追求与市场化改革不足的矛盾。长远看,只有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完善社保、拓宽职业上升通道,才能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个人也应理性看待,避免把“上岸”当作人生唯一目标 ,丧失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