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中国语言文字文化博大精深,有些时候两个词语只差一个字,但其中的内涵可能是相差甚远。比如说丞相和宰相这两个字就完全不同,我们常常听说一句谚语,宰相肚子里能撑船,可没有听说过丞相肚子里能撑船。
丞相和宰相这两个词语听起来就会想到中央集权,想到古代皇帝。的确,这两个词语都与中国封建朝政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咬文嚼字较起真儿来,丞相和宰相还真是有很大的差别。无论从二者的本质含义还是适用对象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丞相和宰相之间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可互相替代的差距。
01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首先丞相和宰相的本质含义就是不同的,丞相往往单指一个具体的官职,或者某个人。比如诸葛丞相,曹丞相,萧丞相。如果说做到了丞相的位置,那么就相当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毫不夸张的说,可以命名为天下第二。
丞相的官职级别很高,肩上的担子也很重。丞相是皇上的助手,他要帮助皇帝处理朝廷内外大大小小的政务琐事。
一国的丞相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丞相的能力对整个国家都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因为很多时候,皇帝不能够事事亲临,面面俱到,很多主意的裁策都取决于丞相的意见。
上丞天子,日理万机。丞相虽然能够帮助皇帝分担很多的政务烦恼,但是如果丞相的权力过大或者丞相本人对皇位有二心,那么就很可能引发朝廷之间的斗争。比如,汉朝时期的刘贺和霍光二人就引发了相权之争。
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期设置的三省六部制,依然是针对丞相而设立的,因为隋文帝杨坚担忧悲剧重演,他害怕丞相的权力过大而威胁皇权,所以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表面上都是丞相,但是每个人的权利却不是那么集中,各自有各自的职责,相互制衡,防止一人独大。
可以说丞相这个职位的设立,有弊也有利。好处在于它可以充当皇帝的第三只眼和智慧囊,很多皇上看不见,听不到的事情,丞相可以知晓并为此出谋划策,弥补皇帝在朝政当中的盲区。
然而坏处也有很多,那就是很多信息非常有可能终结于丞相之手,在被皇帝知晓之前就已经被丞相擅自处决了。如果一个朝代遇上明君和衷心为主的丞相,那么朝堂就像如虎添翼般纵横无敌。反之,如果丞相有二心,那么就很容易发生朝政动乱。
因此,古语有言,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个上任的皇帝都要从自己的亲信里挑选适合做丞相的人,随着朝堂的更替,权力的重心也在不断的移动,丞相始终是最能影响一国之君的人。
02宰相比丞相的适用范围更广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宰相的具体含义,宰,顾名思义,主宰一切。但是宰相和丞相不同,他并非像丞相那样单指某一个官职或者具体的人,而是一类官职的泛称。
简单明了的来说,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就是丞相,只要是权力很高的都可以称之为宰相。而且丞相只可以单单指官职,而宰相还可以泛指世代沿袭的朝政制度。
比如在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论是尚书令还是中书令,都可以管他们叫做宰相。甚至有些时候被称之为宰相的官员,很可能是某个丞相的手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丞相是具体官职,而宰相是一个统称,其中有包含和附属的关系。
而且丞相和宰相的适用对象不同,丞相虽然历史悠久,但并不是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帝王身边都有丞相来帮扶的。在那些没有丞相的朝代里,官职很高的人也可以被称作宰相。例如东汉末年汉哀帝就没有设立丞相,而是让大司马来为自己分担政务。
03丞相与宰相的起始有所不同
除了他们本身含义以及适用对象范围的不同之外,二者在历史上的诞生和结束时间也是不同的。通过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丞相和宰相的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
在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帮助君主处理政务的大臣,并不叫做丞相,但是其在位的职责和性质已经属于丞相的影子和雏形。例如三公九卿制度,三公虽然各司其职,但其本质和丞相是差不多的。
丞相退出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历史舞台,是在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将胡惟庸杀掉设立内阁,沿袭了千百年的丞相制度,就此废除。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作宰相的人是管仲,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不仅有智,还有谋,他确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宰相,能够主宰一切的宰相。
然而到了秦汉时期,宰相这个职位就被分割成了左丞相和右丞相,也是从这儿以后宰相就是一个泛称,统称。一直到清朝,都可以管朝廷中位高权重的人叫宰相,例如人们常说的宰相刘罗锅。
04结语
丞相是存在于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一个具体官职,他负责在皇帝之下上传下达。而宰相是一个统称,凡是在朝堂上立足的大臣,或举足轻重,或位高权重,都可以称之为宰相。因此,大人有大量不和小人一般计较,宰相肚子里能撑船,常常用来形容级别高或尊敬之人的大度量。
从丞相和宰相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之处,就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缩影。果然,只有一个字的差距,就有天和地的悬殊分别。多了解历史常识,有益于增长见识,千万别在傻傻,分不清丞相和宰相的差别了。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