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汉武帝刘彻是千古一帝,司马迁是千古第一史官,两人又同处一个时代,其中刘彻是君,司马迁为臣。
两人组合在一起本应该是一段君贤臣忠的千古佳话,可不曾想就刘彻最后竟然下令将司马迁阉割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看看他史记里怎么写李陵的就明白了。
雄才大略——汉武帝汉武帝姓刘名彻,因为不是长子,所以也不是大汉第一顺位的继承人,那时候的他还只是一个王爵,只不过当时因为长公主的种种行为,导致汉景帝对于太子一脉很是不爽,最终刘荣太子之位被废,刘彻也就“捡到”了这个太子之位。
后来汉景帝刘启去世,刘彻便继承了大汉皇位,成为了汉朝的第七位皇帝。此时的刘彻虽然只有十几岁,但却显现出了过人的政治头脑。继位不久后,他就改“元”为建元,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刘彻先是罢免了原丞相卫绾,然后改立窦婴为丞相,并提拔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直接对朝中大臣来了个大洗牌。
本来这应该是刘彻大展宏图的时候,不曾想这群人都是儒家学者,对道家文化十分抵制,这也触怒到了当时的窦太后,最终刘彻提拔上来的这群官员不是被罢免就是被处死,这也宣告了汉武帝的“建元新政”的失败。
此事过后,刘彻知道暂时斗不过窦太后,便把目光放到对外战争中。为此刘彻先是派出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在闽越攻击东瓯国的时候,刘彻也是伸出援助之身,将东瓯国纳入了汉朝的统治范围内。
就这样日子又过了几年,直到手握大权的窦太后去世,刘彻才得以彻底掌权。掌权后的刘彻随意找个借口就把原来的丞相和御史大夫等人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
之后刘彻也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在朝中大臣王恢的谋划下,一场针对匈奴的计策就此展开。刘彻派遣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人共同伏击匈奴。
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计划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彻底激怒了匈奴。匈奴为此也对大汉展开了报复,屡次攻打大汉。
此事让刘彻醒悟了过来,一味依靠外戚不是“中兴之道”,于是刘彻开始提拔一些出身不高但是有能力的人。其中张汤、公孙弘、卫青等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受到重用的。
后来在卫青和霍去病的带领下,大汉士兵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将匈奴势力赶出大汉境内,收服了原被匈奴人占领的河套地区等地,甚至还达成了“封狼居胥”这样的千古壮举,大大扬了大汉国威。
除了在军事上有杰出的成就外,刘彻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有着不俗的成就。
在政治上,刘彻废除太尉,重用内侍,以此来达到制衡相权的目的,同时刘彻还推行了推恩令,这极大的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刘彻推行代田法和牛耕,改进农具,同时又下令修建诸多水利工程,这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后来的“昭宣中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文化上,刘彻兴建太学,这也是学校的前身。同时刘彻又下令对书籍进行统一管理,这也是图书馆的前身。刘彻的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当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后世教育学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尽管刘彻在性格方面有着一些问题,为人诟病,但这也不能掩盖他的诸多壮举。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刘彻对得起千古一帝之名。
千古史官——司马迁司马迁可谓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存在,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史官也不为过。据说司马迁的祖上就是周代的史官,只不过后来司马家逐渐没落,到了司马迁父亲司马谈这辈时,已经无任何官职在身,只能靠农耕为生。
但司马谈为人勤奋好学,曾跟随过多位名士大家学知识,后来也成为了一个有名的学者,在汉武帝时期还曾以布衣之身做到了太史令一职。
司马迁自此也跟随父亲来到了长安,因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从小就开始学习古文,并在十岁时就能熟读古文经书。为了培养司马迁的能力,司马谈还带着司马谈周游各地,访问名胜古迹。
期间司马迁分别拜了董仲舒、孔安国为师,跟随二人学习《公羊春秋》与《古文尚书》,这也为司马迁后来写下《史记》奠定了重要基础。
游学回来的司马迁,不久后就被提拔为了郎中,跟随在皇帝左右侍从,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后来因为表现出色,司马迁受到了刘彻的重用,被提拔为监军,让其以监军身份征略西南夷,设郡置吏,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而司马迁也不负众望,出色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对西南地区地理、物产、风俗、民情等方面的认知。
司马迁完成任务归来之际,他的父亲司马谈已经病重,临终前他将自己毕生未完成的论述历史的遗愿传给了儿子司马迁,司马迁含泪接受了父亲的遗愿。不久后司马谈去世,司马迁也开始了自己的史官生涯。
司马迁在职期间,曾发现之前一直沿用秦的历法有问题,立即就向刘彻禀报了此事。刘彻随即任命司马迁主持改历工作,最终在众人的努力下,一本全新的历法《太初历》问世了。
当完成《太初历》之后,司马迁也深刻的意识到修史责任的重大,于是他就把自己父亲的遗愿告诉了自己的好友,在得到好友的支持下,司马迁便开始了对《史记》的创作。
最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一本全新的史书《史记》就此诞生了。这本史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的炎黄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同时这本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纪传体通史,更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文学和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能写出如此著作的司马迁自然不是凡人,称其为“千古第一史官”都不为过。那么如此一个优秀的人才又遇到了有着“千古一帝”之称刘彻,两人本应该是一段君贤臣忠的千古佳话,可为什么刘彻最后会下令狠心将司马迁阉掉呢?
刘彻下令阉了司马迁事情还要从刘彻下令征讨匈奴说起,当时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将匈奴赶出汉朝疆域,甚至一度追击到了漠北,打的匈奴只得往更北处深入。
虽然赶跑了匈奴,可汉朝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就是汉之名将霍去病去世了。霍去病的去世无疑是对大汉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时匈奴看自己的大敌没了,于是就对大汉产生了想法,直接将汉朝使臣苏武给扣留在了匈奴。
刘彻得知这事后大怒,随即点兵就派遣大将李广利出击匈奴,给其一个教训。同时又派遣李陵负责大军的粮草补给,做后勤工作。这个李陵是汉朝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后代,能力非凡,颇有祖父李广遗风。
但当李陵得知自己负责后勤工作,不能上战场杀敌的时候,就主动请求刘彻给换个工作,自己申请上前线。刘彻知道李陵这是立功心切,可也不好直接驳回他的主动请缨,于是只得说没有多余的兵力给他,打算让他知难而退。
李陵见刘彻松口,于是果断应了下来,声称自己只带麾下的五千步兵即可,不需要额外的支援。见李陵如此说,刘彻也没有反驳,就同意了他的请战。
起初李陵带着手下这五千士兵还曾大破匈奴,可终归是孤身深入敌营,没有支援,匈奴人在得知李陵的事后,当即集结数十万大军围剿李陵大军。最终李陵部下死伤无数,而此时的李陵也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了投降。
当此消息传回国内的时候,刘彻大怒,在朝堂上公开数落李陵的不是,众多大臣也不敢触怒刘彻的虎威,当刘彻问道众大臣对李陵的看法时。没一人为李陵辩解,反而都是一些落井下石之人,顺着刘彻的话公然贬低李陵。
只有司马迁被问道时,却说李陵是李广后人,是为国士,他之所以投降估计是为了忍辱负重,保存实力,将来好更好的报答好王朝,并不是真心的投降匈奴,同时他还恳求刘彻饶其一命,准确其戴罪立功。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 ——《史记》
此言论一出,整个朝堂都震惊了,就连刘彻也被震惊了,他不敢相信,都这个时候了,还有人为李陵辩解。随即下令就将司马迁抓了起来,甚至连解释的机会都没给他,就这样司马迁被判处了死刑。
在当时的死刑也不是绝对的死刑,是可以化解的,其一就是花钱买命,可司马迁一生清廉,家中又没有什么积蓄,显然是买不起的。第二种就是接受“腐刑”,也就是宫刑,就这样司马迁就被阉割了。
司马迁这个行为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时机不恰当。在皇帝盛怒的时候,公然反驳皇帝,质疑他的看法,甚至还为“反贼”开罪。如果刘彻不处理司马迁,他的威信力自然会大打折扣,朝中其余大臣,难免不会再出现这样的行为,种种因素之下,司马迁就被阉掉了。
当然除了这个事情外,还有一件事情也是刘彻下决心将司马迁阉割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当刘彻知道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想让司马迁把他和他父亲的形象写好一点,而司马迁牢记自己身为史官实事求是的原则拒绝了刘彻,这也是刘彻将其阉掉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虽然司马迁被阉割入狱,但是他并没有忘记他父亲的遗愿,反而是狱中完成了这本千古著作,为后世文学和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用影响,司马迁不愧为千古一帝史官。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 [1]梁建邦.论“李陵之祸”对《史记》创作的影响[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04):20-24.DOI:10.15924/j.cnki.1009-5128.2000.04.004.
中国知网 [1]田瑞文.论李广利的历史形象及其与司马迁宫刑之关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4):78-84.DOI:10.15924/j.cnki.1009-5128.2019.04.011.
中国知网 [1]陈文静.“功成身退”——论“李陵之祸”对《史记》创作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107.
中国知网 [1]彭芬,长河.浅论汉武帝法律思想的灵魂——从司马迁受宫刑说起[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01):33-34.DOI:10.16019/j.cnki.cn42-1578/g4.2006.01.013.
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屎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