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的中国东北,原来是这个样子!不要被电视剧骗了

之昂刻史 2025-02-05 16:31:38

如今提及东北,人们会产生这样的印象:重工业基地、冰天雪地、肥沃黑土地、东北大米……

其实,早在清朝的时候,东三省根本没有多少人。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清廷不轻易让外人进入东北。

不过到了清末的光绪、宣统年间,清廷放松了对移民的管制,从而出现浩浩荡荡的“闯关东”大移民,一直持续到民国。短短的数十年间,数百万山东人、河北人,纷纷涌入东北……

那么,近百年前,“旧社会”的中国东北,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1931年至1933年间,有一个名叫拉里莫尔的美国探险家,进入黑龙江一个叫呼兰的地方,距离哈尔滨很近,拍摄了真实的“旧社会”东北风情。

“旧社会”的东北,根本没有汽车,人们只能用马车运送货物和行李。

“旧社会”的呼兰县,居然有教育局了,这是新式教育机构,不是传统的科举教育。

“旧社会”东北很多土匪,治安不好,美国探险家为了拍照,他的护卫队居然多达十多人。

那个年代,根本没有酒店、宾馆,只有传统的小客栈,卫生条件很一般。

“旧社会”的东北,由于受到俄国和日本势力的影响,居然已经有教堂了。

东北的黑土地,一直非常肥沃,这是东北盛产的马铃薯,本地人叫作“土豆”。

虽然还是落后的“旧社会”,但农民们已经学会用马铃薯生产“土豆粉”了。

有一家粉丝小作坊里,几名工人和他们的孩子,由于是第一次照相,所以他们非常好奇。

别看只是传统小作坊,但每年生产的土豆粉等农业加工品,产量真不低!

“旧社会”的东北普通家庭,真的是家徒四壁,由于还没通电,什么家电都没有。

那个年代,还没有现代联合收割机,仍然使用牛马来耕田。

东北是天下粮仓,生产马铃薯、大米、玉米,品质领先全国。

农民的房子,就建造在田地附近,真的有一种田园牧歌的感觉。

东北有着大量原始森林,所以木材加工厂的生意,一直非常火爆。

呼兰县的一个土地庙门口,有着两个造型特别奇怪的旗杆,这是古代图腾还是什么?

“旧社会”的呼兰教育局,工作人员和护卫人员,正在门口路过,他们穿的衣服,看上去还不错,居然没有补丁。

除了大米、玉米之外,那个年代的东北,也大量种植烟草和芝麻。

以上就是近百年前,美国探险家用拍摄的“旧社会”东北照片。尽管地处偏远的边陲地区,但依旧能看到一丝现代化的气息,不完全是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落后面貌。

8 阅读:3603
评论列表
  • 飞沙 13
    2025-02-06 14:05

    那时候东北,中国的经济发达的地区!

  • 2025-02-06 12:03

    那个时候东北不叫客栈叫“大车店”

  • 2025-02-08 10:52

    那也比逃荒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