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唐庚《春日郊外》

玩电竞的熊猫哥 2019-03-15 11:12:42

《春日郊外》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关于“踏春”“寻春”题材,唐宋诗歌中屡见不鲜,例如,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干红总是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尽管唐庚的这首七律《春日郊外》不及上述诗作名气大,却受到诗评家的一致好评,如,方回曰: “此诗句句工致。”纪昀曰: “工而不俗。”所谓“工致”,就是工巧精致之意,主要体现在这篇诗作对字句的锤炼上。

起首第一句“城中未省有春光”,疑袭用苏辙《送陈安期都官出城马上》第一句“城中二月不知春”,这种写法好似《红楼梦》第五十回,王熙凤《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的起句“一夜北风紧”,好就好在“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前人咏春,必提桃红、柳绿等语,此诗不落俗套之处在于第二句以“榆槐半黄”看春色,诗人从城外叶子发黄的榆树、槐树中获得了美感,真是别具一格。

领联两句,被方回评为“绝奇”,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大地回春,山顶却还留着未化的积雪;春水渐渐上涨,映出杨柳的倒影,好像树倒栽着一样。这两句之所以被称为“绝奇”,在于诗人观察山水的独特审美视角。山山水水,究竟以何为美?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观点,如何能面面俱到。

故《文心雕龙·物色》曰: “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诗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意趣和见识,他以山顶的积雪为美,以水中垂杨的倒影为美,完全颠覆了以往关于山水的审美视角。诗人目之所及,正是其心之所想,看到山顶的积雪,才能领悟山势的高峻;看到垂杨的倒影,才能领悟春水的生机。试问:如果没有积雪和垂杨的衬托,山水又如何能独自成其为山水呢?

“莺边日暖如人语”是倒装句,还原为正常语序应为“日边营语如人”,体现了诗人炼句的精湛工夫。“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草长、莺飞是咏春题材中常见的意象。如何别出心裁,将常见的意象推陈出新,诗人为此花了不少心思。

首先,莺啼如人语,本无多少新意,但为了追求诗句的生新,特意将句法倒装。其次, “草际风来作药香”,诗人以独到的感受,不写草色,却写草的香味,春风袭来,草丛中传来一阵阵药香。诗人从味觉这个独特的角度,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庄子》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陶渊明的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尾联二句即从此思想中幻化而来。江边美景充满诗意,诗人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正是古人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的困境,当所有的锤炼推敲都不起作用时,真正的诗的意境才开始呈现。

吴师道曰: “世人称宋诗人句律流丽,必曰陈简斋(陈与义);对偶工切,必日陆放翁。今子西(唐庚)所作,流布自然,用故事古语,融化深稳,前乎二公,已有若人矣。《春日郊外》诗:'水生看欲倒垂杨。'绝句:.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简斋有'水光忽倒树,及,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之句,非袭用其语,则亦暗合者欤? ”这段评语概括了唐庚诗歌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春日郊外》一诗的意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