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印记系列之四:石碾

铁马江湖任我行走 2025-01-19 18:26:33

时光印记系列之四:石碾

作者:庞建宏

石碾也叫碾子,主要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子组成,农村的石碾是通过人力或畜力驱动,通常被安置在村庄的公共区域,如村头的大树底下,阴凉、宽敞的地方。

石碾主要用来碾压谷物,如稻谷、小米之类的东西,把谷子外面的壳去掉。如果东西少的话,一个人在前面拉着碾杠,一个人在后面推,可以将粮食慢慢地碾碎。如果要碾的粮食太多,靠人拉肯定费力,也可以套上牛或者驴拉碾速度快,人也轻松一点。

(2021年1月拍于黄金峡环珠庙观景台)

从五十到七十年代,农村每个村子里都有一个石碾子,平时大家用来碾点稻谷、麦仁等粮食,碾稻谷时在里面加一点糜子或者蓿(xu)谷,在我小时候家乡也种植过小米之类的杂粮。石碾碾过的东西,再用筛子、簸箕或者风车,将大和米糠、谷踢分开。

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碾元宵面,每年冬腊月份,人们利用好天气开始置办年货。春节前大家都碾元宵面、压面条、做豆腐。由于有的地方上街太远不方便,当然也是为了节省一点钱,只好用石碾将酒米碾成粉末,叫做“元宵面”。

(2023年夏天拍于北京昌平区农村)

提前一天用温水将酒米浸泡几个小时,然后将水箜干,倒在碾盘上用碾滚反复碾压,待大米彻底粉碎成粉末状,再用面萝萝,萝下面就是酒米面,上面的米渣在倒在碾盘上再次碾压,直到最后剩下不多的一点米渣,带回家可以做糍粑,也是一种美味。

由于我们村里的石碾坏了,母亲只好背着泡好的酒米去两公里的外婆家那里碾酒米面。每到腊月份附近的人都会去那里,有的时候石碾一天就没有停过。酒米面就是做元宵的原料,记得有一年腊月去外婆家,外婆给我做了元宵,我不喝汤干吃了二十几个,当然也是最多一次。

(2019年3月拍于洋县磨子桥醴泉寺)

随着机械化加工进入乡村,石碾渐渐的远离我们的生活,渐渐地大家觉得石碾碾酒米面太麻烦,也耽误时间,后来干脆带到街上去用机器打酒米面。由于很少使用导致碾架损坏,有的人觉得石碾碍事,将其放在一边,甚至时间久了被草木和泥土覆盖。

如今在老家确实很少再见到石碾,偶尔看到的也是残缺不全。不过在北京的农村,发现很多村子都有几副石碾子,有的已被重新安装,虽然他们也不再使用,摆在那里成为一道风景。走近石碾握住碾杠,石碾咿咿呀呀的发出响声,我走了一圈一圈又一圈,体验一下推石碾,感觉还不错。

(2024年拍于北京昌平区)

在文化意义上,石碾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坚持不懈和周而复始的精神。它们见证了村子的变迁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石碾的传统功能逐渐被现代化的机械取代,但在许多地方仍被保留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2023年3月拍于河北涞源)

在公园或者景区,都可以看到石碾,如今石碾仍然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景物,就如同乡村永远无法割舍的胎记:圆圆厚厚的碾盘上放着一个憨憨的碾砣子,碾砣子上用铁轴套连着一个方方正正的石碾框,碾框外头的圆孔里斜插着一根圆圆的碾杠。

(2024年10月拍于北京昌平公园)

石碾的构造尽管如此简单,却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它一圈圈碾着乡村简单而又朴实的生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要忆苦思甜嘛!每当看到这些老物件,总是感觉那么亲切,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的乡村时光。石碾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作者简介:庞建宏,陕西洋县人。工作之余爱好阅读和写作,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洋县作协会员,农二哥诗社会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有多篇文章发表本地网络平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