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职场题材本应是一面反映现实职场生态、展现职场人奋斗与困境的镜子,然而电影《胜券在握》却着实令人失望,它宛如一场脱离现实的职场闹剧,在深度与逻辑层面均呈现出了严重的缺失。
剧情设定:背离现实的空中楼阁
影片伊始,便以邓超饰演的初创员工角色展开,其手握 800 万期权的设定看似诱人,却在后续剧情发展中暴露出诸多不合理之处。
现实中,初创员工确实可能因对公司的早期贡献而获得期权奖励,但电影里对于期权兑现的处理却过于简单粗暴,完全忽视了现实中上市公司对于这类重要资产分配与管理的常规逻辑。
当邓超面临因公司裁员而可能无法兑现期权以偿还债务的困境时,其情节走向便开始逐渐偏离正轨。
按照常理,一家上市公司对于像邓超这般工号在前 30 名以内的有能力初创员工,通常会有完善的激励与保留机制,毕竟这类员工往往代表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潜力,是公司树立榜样、吸引更多人才的关键所在。
然而影片中,公司却轻易地将其裁掉,且在后续处理期权问题上更是混乱不堪,这无疑是与现实职场的运作模式背道而驰,使得整个剧情的根基建立在了一片虚无之上,宛如空中楼阁,摇摇欲坠。
再看邓超为了回到公司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从要求解除劳动合同里的竞业条款,到营造出拥有公司急需的 AI 项目并可能带项目投靠公司的假象,这些情节看似巧妙,实则漏洞百出。
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如此重大的决策与操作岂是这般轻易就能实现的?
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等因素,都被影片简单地一笔带过,仿佛这些都不存在,而只是为了推动邓超这个角色能够顺利回到公司这一剧情走向而强行设置的桥段,这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很难产生代入感,因为它与我们所熟知的职场现实相差甚远。
人物塑造:单薄且缺乏说服力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同样乏善可陈。邓超所饰演的角色,本应是一个身处职场困境却努力挣扎求存的典型形象,但在影片中却显得十分单薄。
他的行为动机往往缺乏足够的铺垫与支撑,例如在面对 AI 项目造假一事被团队成员知晓后的反应,以及后续在各种利益抉择面前的转变,都显得过于突兀,让人难以理解其内心真正的想法与情感变化。
他更像是一个被剧情随意摆弄的棋子,而非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情感与思考的真实职场人。
而其他配角,如喻恩泰饰演的人力资源部老大、张本玉饰演的优化部负责人以及郑云龙饰演的超级富二代监事等,也都未能逃脱人物塑造扁平化的命运。
喻恩泰在给予邓超开公司的权限以及后续围绕此事展开的办公室斗法等情节中,其行为逻辑显得十分牵强,让人不禁质疑其作为人力资源部老大在公司中的角色定位与职责权限,是否真如影片所呈现的这般随意。
张本玉所负责的优化部在影片中仿佛是一个凭空出现的部门,其抢夺裁员功劳以及后续对邓超的种种刁难行为,都缺乏合理的动机与背景交代,使得这个角色更像是一个为了制造冲突而强行插入剧情的 “反派”,毫无真实感可言。
至于郑云龙饰演的超级富二代监事,其人物背景虽然有一定的介绍,但在整个剧情发展中,他的情感转变以及与邓超之间的关系建立都显得过于仓促,观众很难从他身上感受到一个真实富二代在面对职场事务时应有的心态与反应,更无法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职场生态呈现:片面且失真的描绘
电影试图展现职场生态,但呈现出的却是一幅片面且失真的画面。从公司内部的权力斗争来看,喻恩泰与张本玉之间的办公室斗法本应是一个能够深入挖掘职场人际关系复杂性与残酷性的绝佳切入点,但影片却只是浅尝辄止,将其处理成了一场毫无深度的闹剧。
双方的争斗仅仅围绕着一些表面上的利益冲突,如裁员功劳的归属以及对邓超的利用等,而对于背后更深层次的公司战略、部门利益博弈以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却丝毫未涉及,这使得这场权力斗争显得空洞无物,无法让观众真正了解到职场中权力斗争的真实面貌。
在团队协作方面,邓超组建的创业团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在团队还未做出任何实质性成果时,便已经配备了包括 IT 技术人员、中台法务、财务、人力以及公关大拿等在内的一应俱全的人员配置,这在现实职场中是极为罕见的。
而且在面对 AI 项目的重重困难时,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与沟通也显得十分生硬,缺乏那种真正团队在面对挑战时应有的默契与凝聚力。
例如在 AI 项目被发现造假后,团队成员的反应从极度愤怒到被李乃文一番演讲轻易说服,整个过程过于简单化,没有充分展现出团队成员在面对职业道德、个人利益以及团队目标等多方面因素时的复杂心态与权衡过程,使得这个团队更像是一个为了完成剧情任务而临时拼凑起来的 “乌合之众”,而非一个真实存在的、有着共同目标与奋斗精神的职场团队。
主题表达:混乱且不知所云
一部优秀的职场题材电影,应当有着清晰明确的主题表达,能够通过剧情与人物的发展,传递出关于职场奋斗、人生价值、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然而《胜券在握》在这方面却表现得极为糟糕,整部影片看完,观众很难明确说出它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从表面上看,影片似乎是在讲述邓超饰演的角色在职场中遭遇困境后,通过一系列努力与挣扎最终实现某种程度上的 “逆袭” 的故事。
但在这个过程中,其对于职场困境的刻画仅仅停留在表面,如期权兑现困难、被公司刁难等,而对于这些困境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以及人性等方面的因素却未进行深入探讨。
同时,在邓超实现 “逆袭” 的过程中,其手段与方式也存在诸多争议,如通过造假 AI 项目来获取公司资源、在面临利益抉择时的反复无常等,这些情节不仅没有让观众感受到主角的坚韧与奋斗精神,反而让人对其行为产生质疑,进而无法认同影片所试图营造的那种 “逆袭” 的氛围。
再者,影片在结尾处,邓超最终放弃了公司给予的优厚条件,选择通过劳动仲裁为团队讨公道,并与郑云龙一起带着原团队创业的结局,也显得十分突兀且缺乏说服力。
这一结局既没有对之前所涉及的职场问题进行合理的总结与回应,也没有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主角对于未来的明确规划与追求,更像是为了结束影片而强行拼凑出来的一个结尾,使得整个影片的主题表达陷入了混乱与不知所云的境地。
综上所述,《胜券在握》作为一部职场题材电影,在剧情设定、人物塑造、职场生态呈现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均存在严重的问题,它未能准确地反映现实职场生活,也无法给观众带来任何有价值的思考与启示,实在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
希望未来的职场题材电影能够引以为戒,真正深入到职场生活的内核,创作出具有深度与感染力的优秀作品。亲爱的读者朋友,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