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被誉为亚洲最美山谷大学。校区位于凤凰山北麓,距离海边 6 公里。元白楼是校区内的既有建筑,位于校园核心湖畔景观带,由 15 个独立方形“盒子”组成,建筑共计五层。自 2004 年左右投入使用之后,元白楼一直作为设计类院系的教学楼。随时间推移,该建筑外立面剥落涂料褪色,钢梯老化严重,建筑内院落杂草丛生,地砖破碎老化严重,大量室内功能闲置。
© 战长恒
© 吴清山
改造设计中,通过新增屋顶连廊、跑道等方式,形成一气呵成、贯穿 15 个独立盒子的立体游走路径,将原本无趣的屋顶空间转化为感知自然的交往场所。此外,通过对原有建筑空间的梳理与再创造,营造多样交往空间,让建筑本身成为匹配未来设计学院教育模式的“行为激发器”,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成为设计教育的重点。改造设计中,我们聚焦于两个关键问题:(1)在规划、造价和工期的三重限制下,如何最大化利用原有建筑,与校园环境融合并激发场所活力?(2)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如此发达的今天,如何创造交往空间,让人放下手机面对面去交流?
© THAD
© THAD
01
工期和造价限定下的外立面改造策略
“皮外皮”模式打造轻扰动的外部形象提升策略
在不破坏原有墙面和屋面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干挂砖幕墙和 GRC 幕墙,为建筑穿上一层红白交叠的“新衣”,中央白色盒子顶部局部增设 U 玻,成为建筑群落的中心和制高点,使得混乱的元白楼群落成为一个具有向心感的整体。外围盒子为红砖幕墙,点缀白色格栅,呼应校园周边的红砖建筑。
外立面改造模式分析图 © THAD外立面改造分析图 © THAD
© 吴清山© 吴清山
强化和重复形式母题,丰富文化基因
中央盒子周围有一个二层平台,平台下无自然采光,入口处有一个方形盒子暗示入口。拆除原有的方形盒子,将平台向外延伸形成一个三角形入口雨棚,造型更具整体感,成为建筑主入口。平台上开三角形天窗,为入口灰空间提供采光。景观设计中,同样采用三角形母题,为路过的校园师生提升丰富的空间。
主入口改造模式分析图 © THAD© 战长恒
© 吴清山
© 吴清山
02匹配新教育模式的“行为激发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认为,大学中人与人的互动所带来的观点碰撞与交流,是构成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何塑造富有活力的交流场所,营造一种非正式的室外学习空间,将日常点滴融入学生可持续的学习生活中,是我们本次项目思考的重点。我们认为,一座建筑最迷人的部分也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由建筑触发的无限可能。© THAD
© THAD
© 吴清山
“盒中盒”:中央盒子的空间再生与生态改造,打造多功能使用空间
中央盒子原为露天空间,内部杂草丛生。改造后,顶部加设玻璃顶盖,将“中央盒子”变为有顶灰空间,通过楼梯的织补将层层楼梯贯穿上下,并在首层加设大台阶,整个楼梯系统既是交通空间也是活动空间。如今,全校师生都可在此处举办活动,诸如歌唱会、时装秀、毕业展等,激发无限可能。
景观改造模式分析图 © THAD© THAD
© THAD
“园中院”:
一方一圆,织补公共游园路径,创造服务整个校园的跨学科交流场所
两个院落原先为消极的负空间,景观设计将其整理为“一方一圆”两个院落。方院围绕保留的凤凰木形成红砖座椅;圆院围绕原有下沉地势设置圆形舞台,形成核心空间。织补原有路径,形成多方向入口路径,将师生引入院落,创造整个校园的活力场所。如今,方院和圆院是学校举办各种创意市集、文化演出的场所。
© 吴清山
© THAD
© THAD
“看与被看”,丰富的室外连廊和楼梯创造大量的偶遇空间
通过室外连廊和楼梯的再梳理,提供交通连接,创造交流机会。丰富的光影变化也使得这些空间成为学生打卡地,以及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建筑内部功能整合
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需求,建筑室内也进行了空间的整合和再设计。位于首层的两个大阶梯教室,被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展厅空间,内部植入大台阶,形成多功能展厅空问。
© 未来设计学院、THAD
© THAD
03以连贯路径串联建筑整体笔墨游龙,一气呵成、见山见水的立体路径
元白楼的“元白”取自北师大教授,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字。元白楼盒子之间原有部分室外连廊和楼梯,但无法贯穿所有盒子,路径断裂,气韵不同。改造过程中, 效法启功书法神韵,通过新增连廊、跑道等方式,将原本的“断笔”连贯,形成一气呵成,联系屋顶和地面的立体游走路径。元白楼位置背山面水,“笔墨游龙”与场地气韵相融,提供不同视角感受自然的机会。屋顶连廊被穿孔铝板包裹,配合夜景照明设计,宛如游龙。将屋顶原有设备和井道等以格栅遮挡,局部设置草坪或木质的放大平台,形成场所空间,触发不同使用行为。
气功书法与连廊图 © THAD屋顶路径改造模式图 © THAD新旧交织,融入校园穿行路径,打造校园艺术小路
元白楼主体标高高于校园道路,在东西两侧有两条石板小路进入建筑,可达性不佳。改造中以红砖地面与原有石板路交织,拓宽步行路径,并设置放大平台和休息座椅,配合灯光设计,形成欢迎路人进入的空间,嵌入校园整体穿行路径。这些小径也成为了艺术学院学生们进行户外评图和作品展示的空间。
© 吴清山04面向双碳目标的校园建筑改造策略元白楼是北师珠校园系列绿色改造工程的重要一环,在设计和使用全过程中,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结合建筑现状和成本工期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策略,从能源、建造、运营、教育四个角度降低碳排放,打造绿色校园建筑典范。
绿色改造策略分析图 © THAD
© THAD05设计为未来美好生活,照亮乡村美育之路经过系统性改造工程,元白楼已成为校园核心景观带上最美丽的一环,大量的室外空间和灰空间受到校内师生喜爱,新整合形成的展厅、中庭等空间融入了未来设计学院的日常教学工作。元白楼也成为了基于泛在学习和低碳目标的教育建筑改造策略的既有建筑更新典型。
© 吴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