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钼矿产地,始于清光绪时期,高峰时达2万矿工

忆三线岁月 2024-11-18 04:44:40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隐藏着无数自然资源的宝藏。其中,在祖国的钼都、辽宁西部莲花山脚下,有一个曾为国争光、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国家大型企业——杨家杖子矿务局。

历史的足迹:从清光绪到新中国

杨家杖子钼矿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1899年)。当时,这里主要开采硫化铁,用于炼制硫磺。随着时代的变迁,矿区的开采活动逐渐扩大。1912年至1931年间,私人企业福厚铅矿和兴隆铅矿相继在这里开采铅锌矿。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33年,日本侵略者建立了“日满矿业株式会社”,攫取了铅锌矿的开采权,并于1935年改组为“满洲铅锌株式会社”。从1936年开始,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开采重点也逐渐从铅锌矿转向钼矿。

新中国成立后,杨家杖子钼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49年12月,矿区恢复了钼矿生产。1952年,国家对矿区进行了扩建,增加了采选能力。到1957年,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杨家杖子钼矿正式成为中国钼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辉煌的岁月:高峰时期的矿工与产量

在杨家杖子钼矿的鼎盛时期,这里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矿工。据史料记载,高峰时期矿区的矿工人数达到了惊人的2万人。他们在这里挥洒汗水,用辛勤的劳动为国家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随着矿工队伍的不断壮大,矿区的产量也节节攀升。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杨家杖子钼矿的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钼精矿的产量,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我国偿还苏联外债、建立国家矿山系列标准以及培养全国冶金和有色行业人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英雄的矿山:见证历史的沧桑

杨家杖子钼矿区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更是一个见证历史的沧桑之地。1947年9月中旬的“辽西二次大捷”就发生在这里。当时,解放军某独立团配合东北野战军23师将国民党22师困在矿业所大楼内,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不仅彰显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也为矿区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源的逐渐枯竭,杨家杖子钼矿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999年,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矿区宣布破产。这一消息对于曾经辉煌一时的矿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矿区的工人们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在困境中寻求转型之路,努力为矿区的未来发展寻找新的机遇。

转型之路:从辉煌到新生

为了应对资源枯竭带来的挑战,杨家杖子矿区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2000年3月,葫芦岛市成立了杨家杖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旨在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推动矿区的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开发区逐渐形成了以矿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和技术力量,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同时,开发区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改善工作,努力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今,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已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虽然曾经的钼矿开采已经成为历史,但矿区人民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他们将继续书写着属于杨家杖子的新篇章,让这座古老的矿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