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其人

小江观世 2023-03-25 14:57:08

花了一点时间,看完了《殷海光评传》,觉得有必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一是纪念一下殷海光先生,二是探究一下殷海光其人对现实中国的意义。

一、意气风发

殷海光生于1919年,湖北黄冈人,从小桀骜不驯,中学时期迷上哲学,在逻辑学教授金岳霖的鼓励下考上西南联大。

那时的西南联大正处于风雨飘摇中,但思想自由,学风正浓,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师,如陈寅恪、朱自清、冯友兰、钱穆、费孝通等。西南联大四年的学习奠定了殷海光一生的学术功底。

1946年殷海光担任金陵大学哲学讲师,那时的殷海光意气风发,个性十足,极具魅力。正是在南京,他吸引了高中女生夏君璐,后者成为了他一生的伴侣。

1949年,殷海光赴台,任国立台湾大学教授,随后为胡适、雷震、傅斯年等创办的《自由中国》杂志撰稿,提倡自由民主,1969年,因骨癌病逝于台湾,享年五十岁。

二、学术与思想

作为与胡适并称的台湾第一代自由主义大师,殷海光在学术上并没有很大的贡献,除了大量的译著外,唯一拿得出手的学术著作是《中国文化的展望》。

由于社会环境和知识所限,那时的学人对西方不甚了了,因此,殷海光口中的“自由”注定要比哈耶克口中的“自由”差个等级,他口中的“民主”注定要比托克维尔口中的“民主”差个等级。

当然,这不是殷海光个人的悲哀,而是新旧初交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集体悲哀,所以,殷海光确切的身份应该是一名启蒙思想家。

作为台湾的卢梭、伏尔泰,殷海光的自由思想来源于罗素(殷在台大教授的正是罗素哲学)、哈耶克、波普尔,殷海光的自由思想归结为两点:一是个人自由,二是政治自由,他毕生追求个人自由与民主。

1949年赴台以后,他参与胡适、傅斯年、雷震等创办《自由中国》杂志,为编辑之一,期望用笔洞穿专制的堡垒,无奈蒋介石政府的强硬态度。

1960年雷震被抓,《自由中国》停刊,殷海光本人也被台大解职,步入穷困潦倒的境地,1967年哈佛大学邀其前往研究中国近代思想,被当局禁止,之后哈耶克访台,当局也禁止殷与之会晤。

作为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祖师,殷的自由民主思想施影响于之后的李敖、林毓生、龙应台等,也为日后蒋经国的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殷的启蒙见到了效果。

四、不通世俗

作为实实在在的生命个体,殷海光与世俗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他很少上街,也不会远游。他说:“我于不知不觉中与这我深觉污浊的环境隔离起来,而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交际、不应酬,三年之间难得看一次电影,日唯读书、沉思、写作,在院内漫步,看朝霞、夕阳、星星、月亮。”

身处在一个现代社会,殷海光不会打电话,不会按电梯,他过着类似于清教徒或苦行僧般的生活,他常常称自己为“方外之人”,他的学生李敖评价他的为人处事“笨拙不堪”。

与此同时,他的内心确如孩童般纯净,他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如烈焰般狂热,对于任何一个与他谈论自由与民主的人,他都推心置腹,充分信任,但当他发现谈话者对自由民主的理解较浅时,他立即就会停止谈话,不发一词。

对世俗的迟钝和对社会理想的超前注定了殷海光一生的孤独,即使有夫人夏君璐的陪伴,他也时常感到孤独,早年的苦难经历和长期的孤独造就了他和胡适迥异的外表,殷海光异常严酷、冷峻,让人难以亲近。

五、头脑要复杂,心灵要单纯

在反传统方面,殷是一个激进的人,他反感中国的传统节日,从不过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但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敏感、脆弱、求真、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新旧初交即转型初期(具体指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一代学人受西式教育影响较深,对中华复兴要求迫切,因此对西方价值的认同近乎狂热,这样近乎狂热的心态使得他们既未真正领会西方价值,又对中国传统价值不甚了解。

他们注定是社会的启蒙者,而不是技术层面的实践者。

若不是转型期的包容和对自由民主这一世界潮流的坚持,殷注定会成为李贽,因为相对于转型期暗潮涌动、三教九流的台湾,明朝后期的社会几乎凝固,所以,殷海光是幸运的,当然李敖也是幸运的,所以他才那么潇洒。

海光先生一生做人的准则应该被提倡:是什么说什么;把人当人;头脑要复杂,心灵要单纯。

0 阅读:13

小江观世

简介:讲点大家都听得懂的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