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水晶棺:纯度99.9999%,可抗8级地震,至今已无人能再做

素年文史斋 2025-03-03 17:38:32

伟大的毛主席离开我们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

不过,在毛主席纪念堂中的毛主席水晶棺中,仍保护和保存毛主席遗体,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甚至能抗8级地震。

虽然毛主席纪念堂不常对外开放,但每次开放都人满为患,只为能有幸瞻仰到主席的遗体。

这座毛主席水晶棺如何制成?为何现在已经无人能再做了?

紧急安排

1976年,是一个悲伤的年份,周总理、朱德委员长与世长辞,还爆发了唐山大地震,而就在9月9日的凌晨,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消息传出,举国悲痛,外国政府和领导人也纷纷悼念。

不过,对于当时的我国政府而言,棘手的不仅仅是如何在没有毛主席的领导下稳定国内外局势,还有当务之急是如何安置毛主席的遗体。

主席在生前曾签署了“火葬”同意书,但是党中央一致认为:将毛主席遗体长期保存下来,让后人能长久地瞻仰主席遗容。

很快,党中央颁布了“一号任务”:修建水晶棺,以保存、保护毛主席的遗体。

可是,这项水晶棺保护技术,对于我国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因为在此之前,仅有苏联有完备的人类遗体保存于水晶棺的技术——1924年,列宁病逝,遗体存放于水晶棺中。

从列宁遗体的后来毁损程度来看,他们那项水晶棺保存技术并不稳定,而且,毛主席病逝时,我国与苏联关系恶化,也无法专门请来苏联专家。

好在,孙中山病逝时,苏联曾送来一副水晶棺,能让我国照葫芦画瓢。而在此基础上,我国做了相关的改进。

首先是水晶棺原料和工艺的选择上。

当时,负责“一号任务”的“国务院第九办公室”(以下简称“九公”)从遗体长期保存的角度考虑,提出了“隔氧”、“低温”、“防紫外线照射”等多个要求,最终敲定了“采取石英玻璃制作水晶棺”的方案。

很快,“九公”的工作人员们,以“北京六零五厂”做主要战场,在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石英玻璃。

1977年初,由北京化工二厂提供的硅石和东北抚顺送来的熔炼硅铁用的原料硅石制成的四氯化硅,制成了纯度要求达到6个9(99.9999%)以上的石英玻璃板子。

第二步是“熔接平板”。

为了保证熔接没有接缝的痕迹,不仅调来了一百多台高效过滤器保证氢、氧的纯洁,而且都是二十多年的灯头师傅亲自操刀,必须在超过2000℃的水晶熔点出现的一瞬间完成焊接。

哪怕脸、手烫伤了,也要上点药接着干。因为所有工作人员都明白,完成这项艰巨任务需要付出。

最终,第一块长达两米的石英玻璃大板制作完成,而有了经验,后面的石英玻璃大板也加快了速度,很快完成。

第三步是镀膜和组装,也是整个水晶棺制作的最后步骤。

中央领导们一早对毛主席水晶棺提出要求:“外形要端庄大方、气魄雄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所以,工人们又从镀膜技术、光整容方面进行刻苦钻研。

其中,仅光整容方面就让美术工作组、照明组的工作人员们愁容满面。

要知道,人在去世后,肤色将是失去血色的灰暗色,而要想让毛主席的面容看起来红光满面,需要颜色玻璃片调制。而这些玻璃片的大小、如何放置等,又是难题。

终于,在“九公”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在1977年8月18日,完成了水晶棺的全部制作工序。

1977年8月20日,毛主席遗体移入纪念堂的水晶棺中,并再次调整光整容角度问题,经由审查通过。

8月22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和会议工作人员,作为第一批瞻仰毛主席遗容的人们,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后,毛主席纪念堂开始接待广大群众和外宾。

难以复制的奇迹

虽然,制作水晶棺的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得到优化并被完全掌握,但是,制作水晶棺的材料,也就是天然晶体,难寻。

而且,在水晶棺的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老工人的精湛技术,还需要各个工作人员的配合,甚至有运气的成分加持。否则,毛主席水晶棺也不会耗费10个月时间才制作完成。

如今,不仅原料难寻,技工们更难寻!所以才说“毛主席水晶棺至今无人能再做”,不过,毛主席水晶棺当初的制作完美,能抗8级地震,而且周围保护措施比如安保人员等应有尽有,也不用担心它会轻易损坏。

当然了,我们也要备不时之需,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再次完成水晶棺的制作。

而眼下,我们也可以趁着毛主席纪念堂开放之日,前去瞻仰毛主席遗体,铭记伟大领袖的伟大付出,牢记其精神,用以激励我们奔赴更美好的生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