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在接见县委书记马蕴生时,毛主席:你们永康什么最出名?

兴衰五千年 2025-02-14 09:43:39

提到浙江永康最出名的东西,五指岩生产的生姜,是人们提到最多的东西。出产于永康五指岩的生姜,不仅是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的特产,也是全国农产品的地理标志。

然而,在毛主席看来,永康最出名的,却不是生姜!

1959年8月,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接到一个通知。据王芳回忆,这个通知是中央办公厅发来的。其内容为:

“毛主席在庐山会议结束后途经金华时,要召集地、县委负责人座谈。”

接到通知后,王芳立即赶到金华,准备迎接毛主席。此时,毛主席虽然没有到达金华,但王芳却是提前来到金华的。

王芳之所以提前赶到金华,主要是为了确定地委和兰溪、永康、金华的负责人,能够准时参加毛主席的座谈会。

由于时间紧张,这次座谈会是在毛主席的专列上召开的。在毛主席的专列到达金华的时候,早已在那里等候的王芳和几位地、县委负责人立即上了专列,等待毛主席的接见。

由于这些地、县委负责人没有见过毛主席,因此神情显得十分紧张。关于当时的情景,王芳在后来回忆说:

“座谈会是当日下午5时举行的。在主席专列上等候的5位地、县委负责人,个个非常紧张和激动。我告诉大家见到主席和汇报情况时要注意的事项。5点整我带他们来到主席办公车厢。这时主席已在车厢门边等候了。主席见地、县委的几位同志傻愣愣地盯着他看,就主动伸过手来和大家一一握手,问好。”

随后,毛主席招呼王芳等人坐了下来。在他们坐下后,王芳将这些人逐一介绍给了毛主席。

在王芳介绍的时候,毛主席一边在纸上记,一边询问了每位同志的年龄、籍贯,何时南下,生活是否习惯等一些问题。

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这些地、县委负责人紧张的心情,很快便平静了下来,谈话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和谐。

看到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毛主席认真地向他们询问了当地的农业生产问题。在提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有点迟疑。

看到他们都不敢说真话,毛主席说:“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讲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

紧接着, 毛主席又对他们进行了一些鼓励。在毛主席的鼓励下,他们的讲话也变得多了起来,讲了不少实际情况。

听到县委书记们汇报到生产指标过高时,毛主席说:“指标要留有余地,不要说大话,不要吹大牛,不要光听上面那一套。”

随后,在听他们汇报了基层干部的作风时,毛主席又严肃地说:“千万不可高指标,放空炮,强迫命令,假汇报。”

后来,在他们提到群众对办食堂有意见,认为从食堂打回去的东西,回家还要重新烧,浪费人力物力时,毛主席表态说:“群众不愿意办食堂,就应当解散。”

在工作汇报结束后,毛主席决定换个轻松的话题,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便看着永康县委书记马蕴生,问:“你们永康什么最出名?”

听到毛主席问,永康县委书记马蕴生一时不知道正面回答,便搔起了头皮。

过了一会儿,马蕴生抬起头,看着毛主席,说:“永康五指岩生姜最出名。”

马蕴生没有说的也是事实。五指岩生产的生姜的确是非常出名的。永康五指岩的生姜姜香浓郁、幼嫩时纤维素较少,辣味淡;老熟后纤维素增加,辣味浓,折断姜块可见少量“白雾”。

五指岩生姜生长在永康中山乡一带,姜块呈扇型,姜球丰满,排球紧凑,外形美观,嫩姜表皮淡黄白色,鳞片鲜红色,成姜收获时浅黄色,鳞片深红色,后鳞片退色干缩,表皮转至土黄色。

早在宋代,就有关于“五指姜”的文献记载。传说,《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在端午节,在没有察觉之下,喝了丈夫带回来的雄黄酒,现出了白蛇原形,将丈夫许仙吓死。为了将丈夫救活,白娘子便前往昆仑山盗仙草。

在盗得仙草后,鹤、鹿两童子对白娘子紧追不舍。白娘子在逃跑过程中,撞上了五指岩。由于筋疲力尽,白娘子从山顶滚到山下,仙草也被抛在了山坡上。

等白娘子醒来时,满地都长满了仙草。于是,白娘子挖了一块赶回杭州,将丈夫许仙救活。后来,那些仙草在五指岩下生生不息,就长成了五指姜。

这里的生姜适合鲜食或制成腌渍品、姜片、姜茶、姜汁等。五指姜不管食用,还是药用,都是难得的佳品。在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着“日食三钱五指姜,到老不用开药方”的民谣。这,也是对永康五指岩生姜功效的一个侧面反映。

然而,在听了马蕴生的回答后,毛主席并没有认可。他说:“不是什么生姜最出名,而是你们永康方岩山上的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

听到毛主席这样说,大家都看着他。接着,毛主席又说:“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罢了。”

毛主席所说的胡公,原名叫胡则,出生于公元963年,逝于公元1039年,在27岁时金榜题名,并成为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时期的三朝名臣。

关于胡则名字的由来,有这样的说法:“相传胡公是其母在厕所中生下的,所以家人当时给他取名为胡厕。考上进士后,宋太宗觉得其名不雅,赐名为胡则。”

胡则当了47年的官,去世后被安葬在了杭州西湖旁的龙井源。据《宋史列传》所记载:“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

后来,胡则担任了福州知州。那时候,宋朝官府将初步改造后的滩涂作为官庄田,租给当地的佃户耕种。然而,有人却在这些官庄田上打起了主意。

对此,胡则上书朝廷。在奏折上,胡则写道:“百姓疾苦,刺史当言之。而弗从,刺史可废矣。”

最终,在胡则的多种举措下,朝廷才下旨庄田租米减半,宽限三年,三年后又予全免。胡则此举为当地的百姓争得了利益,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爱戴。由于官声良好,胡则得到了升迁,在68岁时担任了北宋权三司使。

后来,胡则因提出“改官卖为商销”的盐制举措,被朝中既得利益者反对。最终,胡则的举措得到了宋仁宗的认可,百姓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食盐。然而,胡则却因得罪权贵,在次年被贬为知州。

正是由于胡则当官为民,才得到了毛主席的推崇。那天,毛主席看着在座的马蕴生等几位地、县委负责人,语重心长地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

在毛主席离开后,王芳便将毛主席和他们的谈话内容,向中共浙江省委作了汇报。

当时,听了王芳的回报,浙江省委的领导门有写吃惊,但却没有对毛主席的指示,进行讨论。

在毛主席回到北京后不久,中央办公厅便印发了毛主席给全国农村生产队以上六级干部的一封信。

据王芳所说,当时的大办食堂,不切实际的生产高指标,基层干部浮夸作风等问题,很快便得到了制止和纠正。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