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一批代表人物,他们无一不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
而在晚清时期,尽管国情动荡、风雨飘摇,却也不乏风云人物辈出。
这当中,便有着“晋商”代表性人物之一——乔致庸。
想必,许多人第一次了解到这个人物,都是通过2006年的热播剧《乔家大院》,世人常说“商人重利”,但乔致庸虽为商人却仍心怀大义,因此被许多人所敬仰。
当然,做为“晋商”典范,乔致庸自然也被当时朝廷所密切关注着。
甚至,连慈禧太后也曾于落难时,受过乔家10万两的搭救。
面对慈禧问自己要何赏赐之时,乔致庸的回答虽有阿谀奉承之嫌,实际上却是因为其眼光之深远,而这也侧面体现了乔致庸,之所以能“汇通天下”的原因。
儒生从商别看乔致庸是晋商,但其祖上却是内蒙,之所以后期乔家会到山西祁县生活,还是因为其祖父乔贵发。
因为乔贵发头脑灵活又重信誉,因此乔家积累了一笔原始财富。
也是在乔贵发这一代“走西口”至山西生活,乔致庸这一支乔家人才成为了山西人。
尽管几经波折,但到了乔致庸这一辈,乔家在经济上已经相对富裕了。
但是,在封建社会,商人虽生活富裕,却总会被许多人所瞧不起,因此,乔致庸一心想要考出一个功名来光宗耀祖。
于是,在乔家父母双双离世的前提下,乔家的产业最初由乔致庸兄长乔致广打理,乔致庸则负责“一心只读圣贤书”。
如此情形之下,乔致庸成功考上了“秀才”,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科举之路也就到此为止了。
商场之上总是明争暗斗,兄长因疲于应对战乱的波及和对手的打压,眼看着家中生意日渐衰落而急火攻心,就这么一病不起了。
无奈之下,乔致庸只好暂时放弃了考取功名的想法,接替兄长打理起了家中生意。
尽管乔致庸展现了过人的经商天赋,却并没有彻底放弃日后继续从文的想法。
遗憾的是,不久后,其兄长病入膏肓,最终撒手人寰,乔致庸不得不彻底放弃从文,成为了一名商人。
当时的乔家只是做着丝茶生意,在众多商人中并不算出彩,但乔致庸的接手,却将乔家彻底推上了新高度,成为了个中佼佼者。
在疏通了南方丝、茶之路后,乔致庸又将目光投到了票号生意之上。
彼时的票号生意,是由平遥人率先兴起的,但是,并没有将其完全系统化、规模化。
乔致庸嗅到了其中所潜藏的巨大商机,并在心中许下了“汇通天下”的宏愿。
不出意外的,其所创办的“大德通”和“大德丰”两家票号,很快遍布全国并且拥有了众多忠实客户。
“汇通天下”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乔家的财富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据分析,乔致庸当时手中仅流动资金,就有800万-1000万白银。
同乔致庸这一方乱世中依然风生水起不同,另一边“垂帘听政”的西太后慈禧,却是狼狈的不行。
慈禧落难如今提起“慈禧太后”这个人,依然有许多人认定其是晚清耻辱史的始作俑者之一,是历史罪人。
靠着“垂帘听政”,慈禧成了晚清政府的实际掌权人,真正的万万人之上。在八国联军用炮火强开了清政府的大门之前,慈禧还是那个终日做着“天朝大国”掌权人美梦的存在。
回顾晚清历史,尽管慈禧不是晚清政府覆灭的唯一原因,但却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1894年11月7日,这一天是慈禧的60大寿,却也同样是“甲午战争”晚期。
因为战争爆发前6年,北洋水师曾向朝廷申请银两添置新型战舰,却被慈禧以“时艰款绌”为由拒绝,因此,在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水师境况变得极为艰难。
做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慈禧并未有半点自觉,也丝毫不为眼下情形所担忧,反而将这生日大操大办,衣物首饰、景观建设等累积花销超1000万两白银,而当时英、德最为先进的战舰价格,也不过25万两白银一艘。
就因为慈禧一人的奢靡无度,最后导致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丢尽了泱泱中华之颜面。
“甲午战争”结束后,慈禧原以为自己又能继续守着权利高高在上,吃着那塞着肉丝的豆芽菜,却没想到,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的炮火,直接强开了清政府禁闭的大门。
次日凌晨时分,顾不得满朝文武,关不得黎民百姓,慈禧打着“西狩”的旗号,带着光绪这个傀儡皇帝仓皇出逃,生怕晚一分钟便会丢了性命。
由于出逃仓促,所带金银并不够维持慈禧曾经的奢侈生活,又恐怕侵略者将其抓到,慈禧这一路可谓是吃尽了苦头。
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在9月17日抵达了山西,慈禧的心再次活络了起来。
不同于过去山西经济状况萎靡,当“晋商”崛起后山西的富商颇多,对于身上已经没有了银钱的慈禧来说,他们都成了慈禧应急的“钱袋子”。
尽管打着“借”的旗号,但哪家心里都清楚,慈禧的借,怕是只会有借无还了。
但是,虽然外敌入侵、山河动荡,这清政府终究还没有倒台,慈禧与光绪仍是“君”,富商们只能忠君爱国,慷慨解囊。
不过,从各家“借”慈禧银钱的应对方式上,便能看出商人与商人情商与眼界的参差。
目光深远既然慈禧抵达了山西,又有着“借”钱的想法,自然不会漏掉当时已经声名赫赫的乔致庸。
更何况,乔家做得是票号生意,免不得要与官府打交道,因此慈禧“借”钱的第一户便是乔家。
乔致庸早在慈禧抵达山西之前就已经收到了消息,因此,无论是乔家人还是乔家宅院,都已经被上上下下打点了一番,以此确保不会有半分被慈禧挑剔之处。
一路躲战火、躲起义军,几度沦为与农民为伍的慈禧,在看到乔家恭敬且盛情的迎接后,自然是十分满意。
不过,满意归满意,这钱还是要“借”的。
说起来,乔家比起巨富曹家,经济上还是有一定实力差距的。但是,在面对慈禧的“借”款要求时,乔致庸还是二话不说便拿出了10万白银。
大家都清楚,这个钱必然会有借无回,但是又不得不借。
因此,10万两白银既不会影响乔家生意的正常运转,又不会令慈禧不满意,是一个很妥帖的金额。
虽然10万两白银在从前对于慈禧而言,实在是不够瞧的,但是,眼下落难之时,这10万两白银无异于雪中送炭,慈禧自然心中也是记得乔家的。
当慈禧问到乔致庸想要什么赏赐的时候,乔致庸的回答,充分展现了其文人处事的周到,和目光之深远。
乔致庸心中无比清楚,若是这个问题自己的回答令慈禧不满意,日后一旦慈禧回宫重新掌权后,乔家必然会遭受灭顶之灾。
但是,若是自己此刻什么赏赐都不向慈禧求取,这10万两白银换来的机遇,就等于付之东流。
不过,眼下清政府式微,若是向慈禧求个一官半职,慈禧是否应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个官职在日后是否还能为乔家的发展带来助力,也是一个未知数。
而若是向慈禧求取宫中宝物做为赏赐,那么,慈禧一旦将东西赏给乔家,这10万两白银的情谊便等于被这个赏赐所抵消,若日后慈禧脱困,也不会再想起自己与乔家的雪中送炭。
于是,乔致庸在一番深思熟虑过后,向慈禧求了一个看似毫无用处,实则对乔家日后发展助益颇多的赏赐。
一番思索过后,乔致庸对慈禧说自己的确想求慈禧赏自己一物,却并非官职和宝物,而是慈禧亲笔题下的墨宝一份。并且,乔致庸求之字,也是大有玄机。
原来,乔致庸请慈禧赏自己的字竟然是“福种琅嬛”。
这“福种琅嬛”指的是如神仙洞府般福气极重的地方,乔致庸向慈禧求这四个字,便是明里暗里的表示慈禧能够到自家来,使得自家福气临门,万分荣幸。
果然,慈禧在听到乔致庸的答话后喜笑颜开,心中对于乔致庸的印象霎时间变得极好。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不过是求了一副丝毫没有实用价值的字而已,从哪里能看出乔致庸为商的眼界呢?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另一户被慈禧“借”了钱的人家——曹家。
因为曹家是当地声名赫赫的巨富,因此直接借了慈禧30万两白银。
但是,在被慈禧问到想要什么赏赐时,曹家思虑再三只小心回复了一句全凭慈禧做主。
此话一出,慈禧直接上了曹家一个乾隆当年颇为喜爱的“金火车头钟”。
听起来,似乎曹家得到的赏赐更为有价值,但这个“金火车头钟”赏下去后,在慈禧的心中便是与曹家两清,再不欠曹家半分恩情了。
反观乔致庸,虽然只是求了一副慈禧亲笔所书的墨宝,却在慈禧心中留下了极深且极好的印象。
因此,在慈禧脱困回到紫禁城内,重新当上了那万万人之上的太后娘娘后,第一件事便是派人给乔家送去了自己亲笔题下“福种琅嬛”的匾额。
自此,乔家在当时成了有太后支持的商贾之家,自然是到哪里经商都会得到许多方便。
更何况,慈禧心中记挂着乔家当日的雪中送炭和识时务,还将各省督府解缴中央的款项,全部交由山西票号来经营,更是将约10亿两白银的庚子赔款,连本带息交由其经营,乔家自此走向巅峰。
10万两白银换来名利双收,乔致庸心思之缜密,目光之长远可见一斑。
反倒是曹家,相较于乔家多花了20万两白银,却只得了一时的恩惠,却失去了日后的好处,很是得不偿失。
尽管在之后改朝换代、时局动荡中,乔家也不负往日辉煌,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汇通天下”也成了乔致庸终其一生也未能彻底达成的心愿。
但是,能够在乱世之中挽大厦之将倾,带领乔家走向前几代人都未曾到过的高峰,乔致庸的一生的确有许多值得大众所学习的地方。
当然,乔致庸一介儒生能够将经商之道玩转的如此令人钦佩,也是因为其深谙为商者为富且仁方为长远之际的道理,没有在商海中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