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丰田真坐不住了。
刚刚过去的2024年,日系车巨头们集体失意,并不好过。
丰田销量虽高,却难掩下滑颓势;本田跌入近十年低谷,传统优势不再;日产更是利润暴跌、产能削减,一地鸡毛。
品牌声誉,也因生产违规欺诈问题受损,丰田子公司大发汽车造假长达30年,丰田自身也存在数据造假,涉及38款车型,规模超500万辆。
面对全球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尤其是电动化、智能化浪潮的冲击,日系车销量一路下滑,市场份额被蚕食殆尽。
在市场压力下,本田、日产只能靠合并求生。丰田呢?曾对电动汽车不屑一顾,而错失良机,如今只能慌忙自救!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丰田正效仿特斯拉,“押宝”中国,寻求在上海拿地建厂,计划以雷克萨斯的国产化为切入点,重新夺回在华市场主导权,预计2027年左右投入运营。
01
丰田的转型困境,是日本汽车神话破灭的缩影。
曾经,日本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几乎无人能敌。丰田、本田、日产等品牌,凭借高性价比、高可靠性和出色的燃油经济性,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兴起,这一切开始改变。
特斯拉的崛起,彻底颠覆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它不仅在技术创新上一骑绝尘,更在市场策略上高人一等,迅速占据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制高点。
而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汽车品牌,在这场转型大战中却拖沓迟缓,动作僵硬。
以丰田为例,其在混合动力技术上曾一度领先,但面对纯电动汽车的浪潮,丰田的反应却慢了半拍。丰田章男曾对电动汽车持怀疑态度,认为其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
这一战略误判,使得丰田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起步晚、步伐慢,最终错失转型的最佳时机。
但市场是无情的,当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大放异彩时,丰田的纯电动汽车产品却寥寥无几。
2024年,雷克萨斯在中国的销量虽然逆势增长4%,但与早期30%的增长相比,已经相形见绌,这一巨大的差距,充分暴露了丰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落后。而奔驰、宝马、奥迪等传统豪华品牌,更是销量下滑,一片愁云惨淡。
当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发生巨变时,丰田终于意识到,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2023年,丰田章男卸任社长,由雷克萨斯负责人佐藤恒治接任。这位新社长,不再是那个对电动汽车嗤之以鼻的“顽固派”,而是将电动化视为丰田未来的关键。
这一人事变动,被视为丰田向电动化转型的明确信号。
佐藤恒治上台后,迅速推动雷克萨斯的电动化转型,计划在2030年前推出30款纯电车型,实现纯电销量350万辆的目标,并力争在2026年推出新一代电动汽车。
当日本汽车工业的神话,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褪色,丰田这个曾经的汽车巨头,正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雷克萨斯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开始寻求转型之路。雷克萨斯,作为丰田旗下的高端品牌,自然成为这次转型的先锋。
雷克萨斯,这个曾经以“纯进口制造”为傲的豪华品牌,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巨大压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丰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基地。
其中,上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
02
特斯拉在上海的成功,给丰田狠狠地上了一课。
那个曾经在中国市场需加价提车、高高在上的雷克萨斯终于醒悟,决定放下身段,照着特斯拉的模式,全力押注中国。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如同脱缰的野马,销量一路狂飙。丰田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却惨不忍睹,与它全球汽车销量巨头的宝座形成了鲜明的讽刺对比。
反观特斯拉,凭借其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绝对优势,再加上上海超级工厂的强大产能,不仅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更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新能源汽车潮流,让丰田倍感压力。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比重超六成,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攀升。
同时,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布局堪称完美,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制造、智能网联等关键技术,无不具备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丰田若还想在新能源时代翻盘,就必须死死抱住中国市场的大腿,充分利用中国的优势资源。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自投产以来,产能不断攀升,出口量也节节走高,成为特斯拉全球交付的重要支撑。更关键的是,特斯拉的国产化率不断攀升,还带动了中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的飞速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丰田对此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终于下定决心在上海建立雷克萨斯独资工厂,要走特斯拉的路,让雷克萨斯在中国扎下根,借助中国供应链那强大的韧性,把生产成本降下来,把生产效率提上去,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在中国建厂,对丰田而言,是破釜沉舟的一搏。这将是中国继特斯拉之后,第二家拥有独资工厂的外国汽车品牌,更是日系汽车品牌在中国独资建厂的首例。
丰田的这一战略考量,背后有着深刻的市场逻辑。
雷克萨斯作为丰田旗下的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还是有一定根基和忠实粉丝的。在上海建设独资工厂,丰田就能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对雷克萨斯电动车型的需求,有助于提升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
然而,丰田的这一战略也危机四伏。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惨烈,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虎视眈眈,还有众多新势力品牌的异军突起,个个都想分一杯羹。
特别是华为在高端市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它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5、问界M7等车型,凭借着华为那如魔法般的鸿蒙智能座舱和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迅速俘获了消费者的心,对雷克萨斯等传统豪华品牌来了个降维打击。
另一方面,丰田还需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苦练内功,把研发实力提上去,缩小与行业领先者的差距,否则即使在中国建立了工厂,也难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立足。
03
特斯拉来中国,本质是一场双赢的博弈,
想当初,特斯拉在上海建厂的消息一出,业界一片哗然。
许多人质疑,这个美国新贵在中国能行吗?结果,特斯拉用实际行动,狠狠地打了质疑者的脸!从工厂奠基到第一辆车交付,仅用时11个月,这种“中国速度”让世界惊叹。
目前,上海超级工厂的国产率已超过95%,在华签约的本土一级供应商超400家,60多家供应商跻身特斯拉全球供应链。
这里平均每30多秒就有一辆整车下线,效率惊人!可以说,每一辆特斯拉的出口,都带着中国上下游零部件公司,一起打入了国际市场。
此外,特斯拉的成功,还体现在其惊人的销量上。
2024年,中国市场全年销量狂飙至65.7万辆,同比增长8.8%,创下历史新高。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长期霸占着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榜,成为无数消费者的首选。
这一数字,不仅让国内的新能源车企望尘莫及,也让传统燃油车巨头们倍感压力。
至于特斯拉来中国,图什么?大家不妨拿手机行业的苹果来类比,苹果把研发大本营扎在美国,生产组装却选在中国,这一布局,直接促使中国手机产业链飞速发展。
当产业链的基础打扎实了,就会诞生出小米、华为等国产品牌,反过来一步步蚕食外国手机品牌的市场份额。
我们让特斯拉在上海建厂,正是想让它重复苹果的故事。围绕新能源汽车,建立并完善一整条产业链,拉动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崛起。这些,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急需的。
在特斯拉的刺激下,中国本土车企被彻底激活。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蔚来的换电模式、小鹏的自动驾驶、理想的增程式电动车等,一个个创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特斯拉展开正面交锋。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因特斯拉的“鲶鱼”效应,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特斯拉的“鲶鱼”效应也吸引了全球汽车巨头们的目光。大众、宝马、奔驰等传统豪华品牌,纷纷加大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电动车型。
未来,特斯拉与中国本土车企的博弈将更加激烈。特斯拉不会停下在中国投入的脚步,中国本土车企也不会停止追赶的步伐。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全球汽车巨头们纷纷前来“朝圣”。他们希望复制特斯拉的奇迹,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
但特斯拉的“鲶鱼”效应,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复制?
国内电动玩具汽车厂负债几百亿都坐得好好的,却担心丰田坐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