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者将封建统治那一套玩得炉火纯青,如何让外族政权在中原站稳脚跟?
那就要像钓鱼一样,通过“剃发易服”、“文字狱”等方法,引出那些不肯归顺满清的“顽民”,将这些刁民一刀切,一了百了。每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剃发易服”,且先来看看在这起事件中满人屠杀了多少“顽民”。
一、有多少人因“剃发易服”而死?
虽然作为胜利者的满清统治者粉饰了清史,但我们仍能从其他渠道了解到这场全国范围的屠杀究竟残害了多少人。
自明末满人入侵中原开始,各地便开始零星出现了类似的屠杀事件。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带领八旗兵打下了辽阳城,打下城池的第二天努尔哈赤就颁布了一道法令,那就是强令老百姓将头发剃成满族男人的样式,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种“削发垂辫”的模样。
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平白无故就让人剃掉头发,着实让当时的老百姓难以忍受。为了表示抗议,人们杀掉了传达“剃发令”的满人,集体退守到江边,与野蛮的满人势不两立。努尔哈赤听说后,立即派出一支军队前往江边,逼迫老百姓放弃汉民的传统发型。
就这样,一场因为发型而引发的战争爆发。
严格来说,这并非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老百姓能有多少战斗力?满人三下五除二打赢了这群硬骨头的汉民,将他们赶下鸭绿江。在我国的史料中,很少出现关于这起事件的记载。所幸,这起惨案并没有被尘封,我们仍能从朝鲜文献中找到相关的文字。
崇祯十七年,类似的惨案再次发生。满人突破了山海关,在占领区内立即颁布了“剃发令”。还是崇祯十七年,京城沦陷,攻占北京的满人不但颁布了“剃发令”,还颁布了“易服令”,非但限制了发型,还禁止老百姓穿着汉服。
压迫换来的,自然是反抗,从山海关乃至北京一带的汉民,纷纷对条令表示不满,严词抗议,与满人势不两立。经过几次血腥镇压后,满人见仍无法取得成效,终于意识到清廷对汉民的教化不够。为了防止民变,统治者不得不暂时废止这一法令,等待时机成熟。随着清军横扫江南,中原九成领土落入满人之手。
值此之际,清廷觉得时候差不多了,重审“剃发易服”的条令,并开始残害那些不肯配合的汉民。这场镇压,总共持续了近四十年,几乎所有敢于站出来为汉族传统鸣不平的老百姓,全都掉了脑袋,只有“顺民”幸免于屠杀。
在常熟的镇压中,超过五千人人头落地,几千人被清军掳走,不知所踪。在福山,所有当地人全部死于清军刀下,无一幸免。更血腥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由于死难者人数太多,我们根本无法从文献中获取具体数字,只知道至少一千万人在“剃发易服”事件中丧生。
二、关于“剃发易服”的申辩。
前段时间,偶然在论坛上看到有作者为“剃发易服”伸冤,称这起事件归根结底就是误会一场。我们且来看看,这种说法究竟有怎样的论调。
首先,古代人与现代人的观念有天壤之别。活在古代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或穿着打扮,是要受到约束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日常行为都是非自由的,需要受到礼教的规范。所以,在当时人们能穿着的服装非常有限。受到这种限制的,以女性居多,由于妇女在出阁以前,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所以她们更没有服装上的自由。在当时,想要穿得时尚根本不可能。
其次,古代皇帝的命令就是天命,在其下才是父母之命。如果忠与孝发生了冲突,古人大多会选择前者。满人入关之后,满族皇帝就是天子,他说的话就是金科玉律,每个人都要遵守。倘若,古代父母要求孩子穿着某件衣服出门,每个孩子都要遵守,那么皇帝若要求老百姓穿着某种样式的服装,为人臣子者更要遵守。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与“剃发易服受之天命”之间,相信每个古人都能做出取舍,所以剃发易服并不是那么难遵守的法令。
最后,“剃发易服”并不是一种侮辱,古代具有侮辱性质的肉刑有不少,例如刺面等刑罚。满族皇帝当时并非想侮辱汉民,只是让他们穿着和自己一样的服装,剃和自己一样的发型而已。之所以“剃发易服”会酿成悲剧,是因为清廷没有及时向人民澄清这一点,加上当时作乱的汉民太多,所以才会酿成惨剧。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完全是大放厥词。
首先,汉服博大精深,虽然穿汉服的朝代对百姓着装有一定要求,但大部分要求都是些避讳皇室服色、避讳龙凤纹样等,总体来说老百姓的穿着打扮是非常自由的。就算是未出阁的女子,她们亦可在闺房中做女红,缝纫自己喜欢的服饰。且看古代的名画中,不论画中出现多少人,他们的服装也是颜色、样式各异的。将汉服强行变更为满服,严格限定颜色、纹样,这才是扼杀着装自由。
其次,虽说在古代“天命”要大于“父母之命”,但也要看“天命”是否合理,如果是不合理的“天命”,那就是暴君之命。对这种天命,老百姓站出来造反何错之有?
最后,满族的服装和发型是否符合大众审美呢?对于满族的服饰和发型,相信当时绝大多数汉人都会觉得别扭,甚至是不顺眼的。穿着难看的服装,梳难看的发型,这难道不是一种侮辱吗?退一步来讲,若满族皇帝没有侮辱汉民之心,“剃发易服”为何会成为一种强制性法令呢?就算朝廷没有及时向民众澄清剃发易服的必要性,为何要对不肯遵守的百姓痛下杀手呢?
说白了,满清皇帝就是想侮辱、奴役、欺压汉民,不将他们变成顺民绝不善罢甘休。若非如此,一千万的死亡数字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三、我来说说复兴的汉服。
对于破坏其他民族文化这种事,相信每个历史爱好者都会对此嗤之以鼻。说起来,“剃发易服”与“汉服”之间存在的矛盾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所代表的又是两个民族截然不同的文化,所以在整个清朝关于“满服”与“汉服”之间的争斗就没有停下来过。
满清统治者所施行的“剃发易服”普及全国,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四十年。在这充满血腥味的四十年里,坚持穿汉服的百姓大多遭到屠杀。不过,与网络上“剃发易服无汉人”的论调不同,其实当时有不少有血性的汉人碍于淫威换上了满服,但他们仍致力于复兴汉服的运动中。这一群人,只是对生命做出了妥协,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民族传统。
不过,由于清廷的压迫,复兴汉服的运动只能隐藏在暗中,没能扩大规模。直到清末民初,复兴汉服的呼声才越来越高。我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先生,就是近代汉服复兴运动的先驱。虽然,章太炎不是近代第一个穿汉服的人,但章太炎先生却被誉为“近代汉服第一人”,因为他掀起了汉服复兴运动的开端。
很多现代人在看到章太炎穿着的那件“汉服”后,往往会提出质疑:这不就是日本人的和服吗?在流亡到日本的时候,章太炎先生将和服的样式修改为汉服,并从自身做起,开始身着汉服,不忘自己的民族身份。我们知道,和服是由汉服演变而来的,二者之间比较类似,所以修改起来也比较方便。毕竟由于清统中原数百年,市面上已难寻汉服样式,章太炎先生只能用这种方式制作汉服。
夏震武与章太炎一样,精研儒学的他崇尚古风,为效仿古人,夏震武将自己的长发束起,并换上传统汉服。除了夏震武之外,张大千先生也始终致力于复兴汉服,在前往欧洲时,张大千始终穿着具有汉族特色的服装,哪怕自己显得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也绝不换西装。李叔同、袁世凯等人,也都是行走在汉服复兴路上的先驱者。在当时,复兴汉服已成为一种态度与趋势。
所幸,“剃发易服”与“汉服复兴”之间的战争已经结束,狭隘的民族观念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生活在平等的天空下,享受着由前人换来的自由人权。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汉服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4年APEC会议中,我国领导人穿着的亦是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汉服。到了今天,汉服已“复”,更重要的就是汉服之“兴”。可以说,复兴汉服,不但是要复兴服饰,还有汉服所代表的传统文化。
参考资料:
【《清史稿》、《剃发易服》】
猪尾巴,恶心至极
为剃发易服申辩的,非蠢即恶
少了满足,中华会更好
最恶心的猪尾巴。
难得的好文章啊!
好文章
清朝服装丑的一逼
奇丑无比的汉服 如同寿衣
又是汉服贩子在推销[笑着哭]
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马褂长袍为胡狗之刚烈[笑着哭]
汉服最漂亮
宋朝之后 汉文化就没有了 日本能看到一些汉文化的影子
那现在的人个个穿着西服又什么说???
老袁没学刘裕,可惜了
那些是人?
有没有人知道“金钱鼠尾”到底是什么样的?
剃发易服也是人民的选择?
剃发易服?有种元朝张王李赵的既视感!
剃发易服证明蛮族被汉化了[点赞][点赞][点赞]
奇葩发型,老鼠尾巴[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