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中的超级“损嘴”王思聪,好久不出来骂人了,没想到这一次又因为骂人上了热搜。
这一次,他在外网吐槽《封神》是垃圾,并上升到批判国人的审美能力。
王思聪审美能力怎么样尚未得知,但网友最先想到的是:他投资的电影也上映了。
所以这意味深长的话语,多少掺杂些酸味。
但不管同期电影表现如何,电影《封神》从7月20号上映至今,票房和口碑一直都稳居前列,这也让近10年没作品的导演乌尔善,再次成为电影届的神人。
乌尔善做了16年导演,只拍了4部电影。
他是电影圈里的“异类”,他身上究竟有怎样的信念,能支撑他用10年拍一部电影?
1972年,乌尔善出生在内蒙古,4岁时跟着父母去了北京,生活在部队大院里。
乌尔善的父亲是歌唱家,总在外地演出;母亲是医生,在医院加班也是家常便饭。
在家中陪伴乌尔善的永远是哪放在他床头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
小时候的乌尔善要么自己在家看书,要么就去看画家外公画画,他看多了小人书,就学着外公画画的样子,在课本上的边角或墙上画画。
乌尔善从小想象力就很丰富,对于书里的战争和骑马场面,他总能有自己想象的模样。
就这样,乌尔善一路画到了初中,就连补习班的老师都被他的绘画吸引。
有一天,老师饶有兴致地问乌尔善:“你有没有兴趣考中央美院附中?专门画画的高中。”
乌尔善心想还有这种好事?他想都没想就连忙点头。这是他第一次为自己做决定,也为日后他独特的舞美创作埋下了种子。
乌尔善的父母也很支持他学美术,还专门为他找了个备考班。
在备考的那段时间,乌尔善表现得极为专注,平时喜欢东窜西窜的他,一练习画画,就能坐上一整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乌尔善如愿考上了中央美院附中,三年后他又考上了中央美院油画系。
当时油画系是隔年招生,每届只招8个人,想要在全国竞争中脱颖而出,其难度可想而知。
进入大学后的乌尔善,又一心扑在了绘画研究上,每天他都在画室研究到很晚,断了电他就点着蜡烛一直画到天亮,画室的墙上贴满了他的作品。
乌尔善对艺术有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只要他坚持的东西,就没人能改变,而这种偏执也很快引发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危机。
大二那年,因为绘画理念不同,乌尔善和老师发生了激烈的口角,这导致他考试分数很不理想,最终被学校劝退了。
退学后乌尔善没有告诉父母,他不想应付父母对他的指指点点,便自己在外面租了房子住。
直到三个月后,乌尔善父亲跑到学校找他,在学校公告栏里看到了儿子的劝退通知,他们赶紧去找到老师求情,却也无济于事。
如果乌尔善在劝退通知书刚出来时,便去跟老师服个软,或许还有回转的余地。但他就像一头倔驴,坚持自己没有错,在劝退通知出来后始终没有露面。
在那之后,乌尔善便无事可做,打工又不够年龄,他只好每天泡在图书馆里,不看书的时候,他就看电影录像带,以此来打发时间。
人生真的很奇妙,这些看似无用的事情,却一不小心把乌尔善带到了另一条艺术道路上。
正是大量的看书和刷录像带,让乌尔善对电影产生了兴趣,他决定扎进电影的海洋里一探究竟。
1994年,22岁的乌尔善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广告导演专业。
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过去那个在绘画上桀骜不驯的青年,在影视行业依然是个“异类”。
从北影毕业时,乌尔善已经26岁,他没有出去找工作,而是开了间个人工作室,专门拍摄广告片和MV。
乌尔善的运气很爆棚,他入行后接的第一个单子,就是为美国MTV频道拍摄片头,从此之后他便在业内名声大噪,接单子更是接到手软。
得力于绘画的基础,乌尔善在拍摄广告时,对色彩的运用、视觉的效果都有独特的理解,他拍的广告片总是很受欢迎,并且先后获得了中国广告金奖、美国广告艾菲奖等国内外大奖。
乌尔善做了近10年的广告导演后,他的执拗劲又上来了。
他觉得他拍的广告片陷入了瓶颈期,逐渐套路化,他是对艺术有追求的人,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改变也势在必行。
2006年,34岁的乌尔善有一天到电影院看电影,他看到选片栏上清一色都是美国电影和港片,而且质量都不怎么样,这让他很苦恼。
直到后来他才发现,原来好看的电影都在盗版光盘里,但盗版始终不是看电影的正规渠道,他心里愁云密布,想要在电影院里看个好电影怎么这么难?
从那时起,乌尔善便在心里埋下了一颗想要做电影导演的种子。
他想拍出好的故事,他想让观众在电影院看到国产好电影。虽然理想很美好,但乌尔善作为一个广告导演,他始终没有摸到电影的门路。
直到有一次,他和太太到天文馆看到了短片《神奇的宇宙》,他一下子就悟了,这部纪录片没有故事情节,却能够展现宇宙万物。
他瞬间理解了电影的本质,电影有种魔力,它能创造体验,并让人沉浸到里面去。
茅塞顿开的乌尔善,决定向电影发起挑战,他想先从相对成熟又广受欢迎的武侠电影开始。
2007年,35岁的乌尔善开始全力做电影项目,但电影是一个资本的游戏,乌尔善作为一个新人,没有人愿意在他身上下赌注,甚至没有投资方正眼看过他。
可乌尔善哪有那么容易放弃,他身上那股倔劲又升腾了起来,越是别人不看好他,他越要证明自己的实力。
他用了两年的时间,一边打磨《刀见笑》的剧本,一边辗转于各种创投单元找投资,尽管吃了很多闭门羹,但好在结果是好的,有人愿意给他投资550万。
但懂行的都知道,550万对于武侠片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当时也没人觉得乌尔善能成功。
可毕竟剧本已经打磨了两年,如果不拍实在可惜,拍的话经费又不足。
辗转反侧之后,乌尔善回家查了自家的存折,决定自己补上100万来完成这个不被看好的项目。
可即便这样依然是捉襟见肘,这点经费根本无法完成所有拍摄,就在乌尔善一筹莫展时,他突然想到了小时候画的那些人物漫画,一个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
他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电影拍摄手法,而是通过游戏、动画和老片重组的方式,在电影中呈现出了浓郁的色彩和强烈的视觉风格,让人眼前一亮。
真是祸兮福所倚,经费不足反而倒逼出了乌尔善的创意,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个新晋导演的美学造诣。
乌尔善的风格化电影语言和低成本控制能力,让他一下子在圈内打响了名声。
他也凭借着《刀见笑》获得了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第一次拍电影就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
这个不服输的家伙再次证明了自己,同时也自己赢得了《画皮2》的执导机会。
与《刀见笑》的拮据不同,《画皮2》的制作成本高达1.2亿,乌尔善第一次打这么富裕的仗,内心还是有点压力。
乌尔善再次展现出了自己的“较真儿”,他在与影评人陈国富交流后,推翻了原有的故事。
此后,他把自己关在家里反复逐帧观看《画皮1》,专门写了篇5页纸的论文,分析它成功的原因,还思考《画皮2》的创作方向。
最终得出了电影的定位:要让女人爱看,让爱女人的人也爱看。
果然乌尔善的判断是对的,《画皮2》在2012年上映后,收获了不少女性的眼泪,斩获7.26亿票房,刷新了12项华语电影票房纪录,还获得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观赏效果奖。
乌尔善成了,他坐稳了电影导演的位子。
不同于以往的求资无门,如今找他拍电影的人排起了长队,有人催他赶快推出下一部电影《寻龙诀》,他却仍然保持着那份踏实和“偏执”。
拍摄《寻龙诀》之前,乌尔善没有接触过奇幻冒险电影,于是他又拿出了自己的耐心,用了两年时间潜心研究剧本,在打磨剧本阶段又做了拉片学习,研究夺宝冒险类电影的叙事规则,顺便还写出了一篇长论文。
经过4年的打磨,《寻龙记》在2015年成功上映,毫无意外地又赢得了票房与口碑,乌尔善也因此被评为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年过四十岁的乌尔善,代表作仅有三部,这在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多少显得慢了些。
但他每一部作品都获得了大奖,得到了圈内外的认可,这足以证明乌尔善的能力。如果继续这样拍下去,他显然能收获更多票房和大奖,但他不想这么做了。
时间宝贵,生活无常,如果重复已经成功的事,不过是在浪费时间,与其这样,不如做些更有挑战的事。
最终,乌尔善决定忠于内心,他想起了儿时读过的《封神演义》,他想创造一个“电影神话”,为此他整整筹备了10年。
自从9岁时读了《封神演义》,乌尔善就被其中的神话和历史故事深深吸引。
2001年《指环王》上映,29岁的乌尔善被电影中的西方神话和历史文化元素所震撼。自那时起,他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如果自己能拍一部中国的史诗就好了。
只是那时的乌尔善还跟电影没有半点关系,等《寻龙诀》拍摄完成后,乌尔善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和技术经验,终于可以编织了那个曾经的梦了。
2014年前,《封神》项目正式立项,但有关封神的故事体量大、人物众多,单是《封神演义》就有一百多回,况且前面已经有了深入人心的影视作品,想要拍出史诗级别的作品并不容易。
乌尔善陷入了困惑,有那么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在捋《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就连晚上睡觉时,他脑海里也在轮番想象书中的各种人物形象,脑袋里一整夜都在打打杀杀,天亮后脑子都是肿胀般疼。
这种困境乌尔善不是第一次遇到,以往每次遇到困难他都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一次同样也不例外。
后来,他叫助手帮忙缩写书中那100个章节的内容,他不断翻看,找出了书中最能打动自己的故事,最终确立将姬昌和姬发、商王和殷郊两组父子关系来作为主线,而且得拍三部曲才能承接如此巨大的故事体量。
确定了故事主线,这只是拍摄工作的第一步,要完成整个项目,乌尔善预估要用8到10年的时间。
这一次创作,未知进度,未知结果,乌尔善只知道如果失败了,可能就要拿10年时间来还债。
这无异于一场豪赌,而且赌注巨大,风险巨多,但乌尔善为了心中的“电影神话”,还是决定孤注一掷。
他把情况如实告诉妻子,得到了妻子的全力支持。他又给孩子买了保险,保证自己的破产不会影响到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后来又把父母接到身边,安顿好他们的生活。
做好这些后,乌尔善终于可以放心踏上他的冒险之旅了。
乌尔善尽管已经非常熟悉《封神演义》,但第一次开策划会时,他还是请来历史学者、专家来进一步理清故事内核。
他和编剧团队翻阅各种与封神故事有关的典籍和著作参考,经过不断地推倒又重建,重建又推倒的过程,等剧本定下来时,已经过去了4年。
有了剧本后,“怎么拍”又成了乌尔善信的难题。
在华语影坛里,过去并没有三部连拍的大片经验,而全世界能拍出三部曲的导演,也没有几个。
乌尔善无异于瞎子过河,他只好亲自跑到新西兰,去请教《指环王》三部曲的导演。
与之同步进行的是选角,从2017年开始,乌尔善就在全球进行海选,寻找适合电影四个主要角色的扮演者。
这一场海选持续了一年半,乌尔善看了1500位演员的试镜资料,还约见了1400多人,最后才选出二三十位年轻人,进入“封神演艺训练营”进行培训。
在训练年轻演员前,乌尔善还亲自去上3个月的表演课,回来之后又给他们设计了表演课程,跟他们一起排练,上一次见这种选角模式,还是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
在培训新人的六个月里,乌尔善除了要跑遍各个博物馆、寺庙和道观研究电影的视觉风格,他还时不时跑去训练营观察学员们的学习状态,连营养师的活他也要亲自过问,就是为了保证学员能达到理想的身体塑形效果。
正式开机时,已经到了2018年8月,而第一场戏拍的,就是电影的结尾。
那天,为了拍到第一个日出镜头,乌尔善带领整个剧组,在凌晨6点就来到片场等待太阳的光。
在拍摄的过程中,乌尔善反复调试,终于拍到了少年迎光策马奔腾的场景。但他也并未舒展笑容,因为要完成三部曲的拍摄,乌尔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乌尔善骨子里那种对艺术的“偏执”,让整个拍摄战线拉得很长,他对每个细节的把控近乎苛刻。
整整用了438天,乌尔善才带着剧组拍摄完了“封神三部曲”,这比《指环王》的286天还要长。
在这一次浩大的工程里,乌尔善统筹着8000多人的剧组,每天工作10个小时,就这样持续了18个月,结束时他竟轻飘飘地说一句:“并不觉得辛苦。”
从2014年立项到拍摄结束,已经是2019年的事。在这5年的时光里,是体力、金钱和精神夜以继日的投资,但乌尔善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这个讲求投入产出的时代,乌尔善就像一个“傻子”一样,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一直朝着他心中的“电影神话”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他被同行嘲笑过,也有过焦虑和不安,但最终他内心依然笃定。
然而,就当他的梦想逐步成形时,一件不可控的事情打乱了所有的节奏。
在乌尔善的计划中,《封神》三部曲拍摄完成后,在2020年就能上映。
可就在这时,疫情来了,它就像突然落在蚁群的巨石,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那一年,中国电影市场也几乎停滞了,原本打算上映的电影,也都延后了。
乌尔善的封神之梦,也只能被迫中断,48岁的乌尔善在2020年11月发愿:《封神》第一部不上映就不喝酒。
这对于一个爱喝酒的蒙古人来说,何其艰难,但乌尔善真的坚持了3年,就连醪糟都没喝。
三年时间,充满了太多变数,娱乐圈也早已物是人非,现在来看乌尔善当初的选角是何等高明,竟没有一个演员“塌房”。
等到今年7月17日,《封神》终于宣布定档,这一刻,乌尔善等了将近10年。
就在乌尔善满心期待电影上映时,他先等来了一阵舆论的炮轰,尤其是九尾狐的宣发海报释放出来后,很多网友大骂乌尔善擦边,还有网友挖出了《画皮2》的海报,吐槽其像阴阳师大战哈利波特。
作品还未上映,观众早已直呼辣眼睛,这也是让乌尔善没有想到的,但他对自己的作品十分自信,面对这些质疑,他依然处变不惊。
直到《封神第一部》上映时,观众才看到了乌尔善导演的实力,那些骂声也自然烟消云散。
这部电影与其他的神话电影完全不一样,它没有太多神仙斗法,也没有炫技式的特效表演,也没有非黑即白的说教,而是忠于故事本身,去呈现亲情、友谊和人性。
在这部电影里,妲己也不是红颜祸水的代表了,到商朝做质子的人也变成了姬发………
乌尔善的改编超乎人们的想象,反差改编和精美的服化道,实力派演员和新人演员的结合,特效细节和工业化电影的加持,都成为了大众讨论的热点。
没有人说这是魔改,反倒称这是荡气回肠的中国史诗。
从一开始不被看好,到票房持续暴涨,上映至今已经拿下21亿票房,乌尔善的十年等待和豪赌,终于得以“封神”。
正如网友所言:不做中国的指环王,而做世界的封神榜。51岁的乌尔善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给中国神话史诗电影这张白纸“撕”出了一道门。
这就是乌尔善,他对艺术的执拗,终于得到了正反馈,十年磨一剑,这一剑直接讲中国电影刺向了云端。
《封神》的成功,又激发了乌尔善继续挑战的勇气,未来他还想做科幻电影项目,等到65岁后,他还想去拍纪录片。
他把自己的人生列成了一个目录,时间单位是5年、10年、20年,内容则是不同阶段想做的电影,这一切都必须忠于内心。
乌尔善做了16年电影导演,只拍出了4部电影,但每一部作品,都是他生命的标注。
乌尔善依然在继续探索,他永远不会停止对艺术的追求,未知和失败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那颗认真又“偏执”的心。
而这样的一腔孤勇是否值得,乌尔善的每一步都在说:他没输,每次都赌赢了。
——END——
文|潘潘潘
责编|向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