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美》|玉语凡音永驻匠心·玉雕艺术家叶海林的琢玉人生

脉搏艺术网 2023-06-27 12:14:09

由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与人民日报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发现中国美》系列丛书第一部正式面市,《发现中国美》是一部依托于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播出过的节目内容为选材对象,进行精选编辑,汇聚高品优质内容,让流动的节目凝结成册,全书分为自然之美、建设之美、文化之美、饮食之美四个篇章。

作为80后优秀的玉雕手艺人代表,来自苏州的玉雕大师叶海林收录于《发现中国美》图书中。

叶海林,中国玉石雕刻高级技师(一级),江苏省玉雕艺术大师,中国艺术品鉴定师。2008年于苏州创立玉语凡音玉雕创作工作室,任首席设计师。

青年求学,积累沉淀!

江南水乡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手工艺兴盛的千年古城,而出现在苏州玉雕行业的叶海林,在多年前,就从老家河南镇平来到了这里,以一位玉雕手艺人的执着与谦卑,开始了自己的琢玉生涯。

彼时学艺,炎热夏季,消热全靠房顶的两个小吊扇,嗡嗡作响,未尝感到凉意。隆冬时分,窗户透风,琢玉机器更是冰凉入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练技艺。

初为学徒时,刚刚踏入玉雕这个行业,叶海林对自己手下所雕之物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感悟,业精于工,能够出来像样的活儿便是最好的。随着年头渐长,叶海林逐步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将自己的对艺术对文化对人生的理解注入其中,这时候,手头打磨雕琢的玉件才真正成了活儿!

玉语凡音,树立品牌!

2008年,对于叶海林来说,是自我跨越的一年,他带着玉雕手艺人的责任与使命,在苏州创办了“玉语凡音玉雕工作室”。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极富个人风格的文化品牌,将在玉雕界崭露头角。起初,叶海林只是想单纯地通过玉雕作品,向世人们传递自己对玉石创作的一种思想。然而时至今日,叶海林和他的玉语凡音携手并进,共同走过了十数载。

时光流逝,岁月沉浮,叶海林在恩师侯晓峰的谆谆教导下,对中国玉雕文化与雕刻技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用他的话来说:“玉不琢不成器”,而这个器,他却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才真正读懂。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玉雕手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工具的影响,特别是纯手工雕刻的玉雕作品,对工具的创新方面要求更高。玉雕工具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发展到近乎完备的程度,切割、雕刻、掏膛、打孔、勾线、打磨等工序的工具也进一步的细分。不但如此,大多数玉雕师还会对工具进行改造,以适应自己雕刻的需求。可以说,每一个玉雕师都是玉雕工具创新的实践者,都在为玉雕技艺的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

叶海林在玉雕雕刻实践过程中,经过对雕刻工具的改良,不仅提高了雕刻的效率,还降低了风险,还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

创新技法,自成一体!

对比古代的玉雕作品和现代的玉雕作品,不难发现,玉雕技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玉雕技法的发展创新,使得当代的玉雕作品表现手法更加细腻、多样,呈现出了多变的风格。浮雕、透雕、圆雕、平雕、薄胎、俏色巧雕等雕刻技法在继承之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雕刻技法的层出不穷,赋予玉雕新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新时代的审美享受。

叶海林在玉雕雕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了环雕雕刻工艺来进行作品雕刻的第一道工序,迅速呈现作品的基本塑型,再进行精雕,这样不仅加快了作品的制作效率,还有效控制了玉材的损耗,叶海林还创造了线雕工艺,用线雕方式来清晰展现人物开脸和衣褶雕刻的脉络,更加精准的展现了人物面相特点和衣褶的飘逸,让作品更具美感和动感。

对于不同的材料,本身的取用和雕刻方式叶海林也在不断地思考顺势而为的雕刻方法和理念。叶海林在制作南红的前期,受白玉影响选择刻意保留原皮,当时雕刻的一件带皮的南红观音件获得了11年“百花奖”银奖。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意义的转折点。此后,叶海林便真正引入南红,往更深处琢磨,探索出了属于南红的不同风格和工艺特色。随后工作室开始主攻南红,后期南红作品不再留皮,以光滑无痕的形象示人,尽最大可能呈现玉石之美,也和苏工技艺达到了一个完美的融合。

大胆尝试,迎接挑战!

近十年里,玉雕材质呈现出爆发的趋势,新的材料不断被发现,不断被尝试,也不断被接受。新材料的出现,丰富了玉雕作品的种类,弥补了玉雕作品单一的颜色表现,同时也让玉雕作品被更多的人所喜爱所接受,玉雕作品中蕴含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思想之美都达到了崭新的高度。

成立玉语凡音玉雕工作室之后,叶海林便专注于玉雕的创新和延展,随着市场的变化,开始尝试和田玉之外的雕刻材料。

叶海林是最早使用绿松石进行雕刻的玉雕艺术家,绿松石常有铁线伴生,所以成品也会有黑色的铁线环绕,影响了作品的美感,叶海林在玉雕雕刻实践过程中,发现有能规避铁线的绿松石原料,只取最纯净的部分进行雕刻,这样更能展现作品的魅力,更是让审美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

随着市场的发展,料子的更替,工作室又陆续接触了蜜蜡、碧玉、黄玉等材料,今天在玉语凡音的玉雕作品中,和田玉、南红、绿松是占主导地位的,而蜜蜡、碧玉、黄玉仍然还在摸索中前进。于材料的演变过程可以窥见玉语凡音一直在探索,在挖掘,在挑战,在创新,一切只为淬炼最好的作品。在叶海林看来,从匠心到匠魄,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坚持初心,技艺为本!

在不断地尝试中,玉语凡音没有忘记的是工艺,工艺不能止步;没有忘记的是品质,必须选择好料。不断突破的是创新,新料与工艺和题材,彼此间如何起承转合,相互表现。

新的时代赋予人们新的审美,也赋予玉雕师新的思想,在这种氛围下,玉雕这门传统手工艺的题材也有了新的变化。花草、人物、鸟兽、风景这些传统题材,有了更新颖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当代社会独有的内容,也被搬上了玉石设计雕刻之中,让古老的玉文化焕发出了新时代的生机。

叶海林以雕佛仙人物最为擅长,特别是对弥勒佛更是钟爱,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以及对年轻人的喜好分析,叶海林设计了萌哈喜弥勒挂件系列,在传统的弥勒佛形态上进行艺术化设计,让喜弥勒具备了年轻化的喜萌神态,象征着年轻人那种热情、快乐、开心、自由的形象。

建设团队,做强品牌!

经过十年的成长,叶海林最大的感悟是玉雕技艺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觉得就还是更要有一个品牌,才能传承,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生命是有限的,怎么能让我们的手艺去延续,得到更长远地弘扬,这需要一个团队、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

传承技艺、发展品牌,叶海林将玉语凡音的生命延续,寄予在了团队建设上。作为中国传统行当的玉雕,一直是以师徒方式在不断延续,玉语凡音也不例外。

身为掌舵人,叶海林除了每天要向学员们传授玉雕技艺外,还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团队标准。追求玉雕作品的高端品质,是叶海林与团队的共同目标,而这也将关乎着玉语凡音的生命线,因此,高要求、高标准的团队建设,是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品质意味着玉语凡音的延续和传承。

传承文化,创新为王!

从原料到题材,从个人到品牌,叶海林感受最深的还是“创新”二字,只有不断创新升级,才能保障玉语凡音品牌走得更加久远。不论原材料如何变化,但是,他始终认为传承玉雕技艺,才是一位真正的玉雕手艺人的价值所在。十年风雨,让他变得更加成熟、稳健,不论是提升技艺,还是完善品牌。叶海林越来越清晰玉语凡音在行业未来发展中,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叶海林认为:在今天,传承技艺需要新的生命力,十多年间,叶海林凭借品牌的力量,将玉语凡音玉推向了时代的新高度;专注品质,注重品牌,引领发展,我们相信玉语凡音,必将成就非凡。树立玉雕消费的正确观念,让玉和人之间不再那么遥远,但是对他来说,前十年的付出,只是开启了一个玉雕品牌的正确之路,接下来,他们依然坚定信念,不忘初衷,以玉雕艺人的执着与坚守,来最终实现玉语凡音的品牌梦想。

巧思巧技,工匠之心!

古人用“奴、徒、工、匠、师、家、圣”七个层次来演绎人生道路,玉雕这个行业的工匠也可分为“奴、徒、工、匠、师、家、圣”这几类。

古语曰:“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玉雕其实从来不只是工作台上出来的冰冷作品,玉雕是玉的重生,是带有匠人情感和精神色彩的,是一次玉与人共同缔造的缘分。

工匠精神,毫无疑问,首先需要坚持,是在重复,但是在高标准地重复,是在重复中思考,重复中更精进。同时,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气质,也是一种素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未来的琢玉生涯,叶海林和他的玉语凡音仍将坚守着“工匠精神”,一步步脚踏实地前行,用自己的巧技、巧思,用自己的匠心,赋予每一件玉雕材料全新的生命,让这些作品代代相传,去传承已经秉承了五千年文明的玉雕精神,中华文化!

资料链接:

发现之旅频道

国内首家人文地理频道,也是国内领先的以人文探索、旅游地理等纪录片节目为主的专业频道。频道以人文地理节目为核心内容,以中青年高知群体为主要受众群体,紧扣“发现”视角,主张通过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对话达到个人内在的新发现。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简称“中央新影”,是中国生产新闻纪录电影的专业厂,其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有着光荣历史的延安电影团。自1953年建厂起,它就以纪录影片的方式记录着共和国发展的历史进程。1993年划归中央电视台后,转向以制作电视节目、纪录影片并存的影视结合生产模式,成为“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更名后的发现之旅频道也将在纪录片领域迎来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人民日报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8月1日,是人民日报社直属的社科类出版社,出版范围涵盖党政、新闻、历史、文化、哲学、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人民日报出版社依托人民日报社人才、信息、选题资源优势,坚持出版治国理政图书,坚持出版文化传承图书,坚持出版读者枕边图书。成立50多年来,编辑出版了大量高品位、高格调的优秀作品。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