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品种选择
根据内蒙古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选择抗病、抗虫、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损失。优化玉米种植品种,改玉米普通品种为R1831、利单771、迪卡159、东单1331、中农大787等耐密型品种,为增密种植奠定基础。种子要求水分≤13.0%、纯度≥97.0%、净度≥99.0%、发芽率≥93%。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精选分级,剔除病斑粒、虫口粒、破碎粒及杂质,选择籽粒饱满、色泽鲜亮、大小一致的种子进行播种。在临近播种时,将种子置于室外干燥通风处连续翻晒2~3天。购买种子时,优先选择已经包衣的种子。

2选地整地
玉米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尤其是需水、需肥量大,因此应选择中等以上肥力、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地块。选择大豆、马铃薯、高粱、玉米等肥力较高的前茬作物,有助于提升土壤肥力。避免选用前茬应用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茬口,以免发生药害。耕翻深度20~28cm,确保土壤疏松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翻后进行耙耢作业,使土壤细碎平整,并按种植要求起垄镇压。

3适时播种
玉米是喜温作物,播种时要求土壤温度适宜。一般而言,当地表5 cm地温稳定在10~12℃时即可播种。奈曼旗玉米播种时间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前利用专用起垄机导航起垄,将原本的小垄(65 cm)改成宽垄(120 cm),并同时高台。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宽行80 cm,窄行40 cm。选择带有导航功能的玉米精播机进行播种作业,一次性完成铺滴灌带、施肥、播种等多个环节,确保一穴一粒,播种深度3~5 cm,空穴率控制在2%以下。设定株距17~20 cm,保证种植密度达到6000~7000株/667 m2。

4田间管理
4.1 施肥管理
采用“全层肥+种肥+滴灌追肥”的施肥方法,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肥力水平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磷肥、钾肥及部分氮肥作基肥施入,剩余氮肥随灌溉分次滴施,确保玉米生长过程中养分充足。耕地前,每亩施入优质厩肥2000~3000 kg,尿素2~3 kg,五氧化二磷4~6 kg,氧化钾3~5 kg,以及硫酸锌1 kg。将肥料均匀撒施于整个耕作层,并通过翻耕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在播种时,将尿素施于种子侧下方8~10 cm,亩施入50~60 kg。全生育期追肥7~8次,分别在拔节前、喇叭口期、抽雄期及灌浆期,以水溶性复合肥为主,拔节前追施复合肥(氮磷钾2:2:1)8 kg,喇叭口期追施复合肥(氮磷钾2:1:1)7 kg,抽雄前3~5天,追施复合肥(氮磷钾3:1:2)7 kg,灌浆期追施复合肥(氮磷钾3:1:2)6 kg。利用滴灌系统,将肥料溶液与灌溉水混合后均匀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中。
4.2 小流量滴灌
耐特菲姆“小流量滴灌”技术具有高度的均匀性和精准性。该技术的核心在于采用全球最先进的湍流技术,使每个滴头在任何位置都能以几乎相同的均匀速度释放水滴,并且让水尽可能长时间停留在土壤的浅层,优化水肥吸收利用率。相比传统灌溉方式,小流量滴灌技术能节水30%~50%,节约30%的肥料使用量。产量可以增加约15%左右。根据降雨量、土壤保水能力及玉米种植密度等因素确定灌溉量和次数。本地区降水量适中,全生育期总灌水量在240~300 m3/667 m2,滴灌8~9次。土壤水分需要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80%之间。
4.3 中耕松土
苗期中耕深松土2~3次,有利于土壤疏松和根系生长。在滴完出苗水后,机械能进地作业的情况下立即进行第一次中耕,中耕深度8~10 cm;显行至定苗进行第二次中耕,中耕深度10~15 cm;拔节前进行第三次中耕培土,中耕深度15~18 cm。

4.4 及时除草
在玉米播种后、杂草出土前,亩用72%异丙甲草胺150~ 170 g,兑水300 kg均匀喷洒在垄面上,进行土壤药剂封闭除草。苗后茎叶除草,当幼苗长至3~5叶时,杂草2~5叶期,亩用24%烟嘧·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80~100 mL/667 m2,兑水20 kg均匀喷雾。
4.5 化控处理
通过化控,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的穗位高度,使植株重心下移,增强抗倒伏能力。玉米6~8展开叶期是玉米基部节间伸长的关键期,也是化控效果最佳的时期。选用玉米壮丰灵,亩用25 mL,兑水20~30 kg,均匀施于玉米顶部叶片,不可全株喷施。
4.6 病虫害防治
奈曼旗地区,常见病虫害有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炭疽病、玉米大斑病、玉米螟及蚜虫等。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防治,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亩用160~220 g,兑水45~60 kg,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喷2~3次。玉米炭疽病防治,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亩用100 g,兑水80 kg,喷2~3次,间隔期根据病情和药剂效果而定。玉米大斑病防治,常见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亩用药液50~75 kg,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喷2~3次。
玉米螟防治,在玉米螟产卵的始盛、高峰、盛末三期释放赤眼蜂,通过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卵来减少幼虫数量。第一次放蜂的最佳时期7月中旬,隔5天为第二次放蜂期,两次每亩放1.5万头,每次在田间选择健壮玉米植株的中部叶面上,沿主脉撕成两半,将蜂卡放置其中一半上,卷成筒状固定。或在玉米心叶中期,用白僵菌粉0.5 kg拌过筛的细砂5 kg制成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白僵菌就寄生在危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体内。蚜虫防治,在植株周围悬挂粘虫板,通过粘虫板上的胶水将蚜虫粘住。每亩可悬挂20~30张,规格20 cm×30 cm,超过植株5~10 cm处。化学药剂,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亩用量为12~20 mL,兑水50 kg稀释喷雾,一般需要在发现蚜虫危害时进行首次喷药,并根据需要进行复喷。

5收获
玉米的成熟需经历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三个阶段。完熟期是玉米的最佳收获期,此时玉米的籽粒已经饱满且颜色鲜亮。当玉米果穗下部籽粒乳线消散。籽粒含水量约30%,易于脱粒和储存。利用玉米联合收获机直接采摘玉米果穗,然后进行运输、晾晒、脱粒等后续处理。(来自农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