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文科衰落”,随着科技特别是AI等发展,理工科未将终将面对当今文科的局面之观点甚嚣尘上,甚至被冠以“寒冬论”之名。此类观点虽具警示意义,却将学科发展简化为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忽视了学科本质与社会需求间的动态适配性。其实,以底层逻辑思维锚点角度,拆解这种“寒冬论”,很容易看到其中的认知误区。
——文科“衰落”的伪命题性
所谓文科“寒冬”,实为高等教育资源优化与学科结构调整的表象。全球高校裁撤部分文科专业,本质是淘汰同质化、低效能的“学术泡沫”,而非否定人文价值。如美国佛蒙特大学裁减古典文学系,却同步增设数字人文、文化数据分析等交叉学科。这种“去粗取精”的调整,恰是学科生命力的体现。
反观社会对文科的误解,常源于混淆“学科”与“文化”的边界。文化之本在于“人文化成”,而高校文科仅是传承的载体之一。若将《全唐诗》研究等同于文化本身,无异于以管窥天——正如庄子所言,“道在瓦甓”,文化的生命力始终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实践与批判性思考中。当前文科困境的根源,恰在于部分教育者固守“圈养式”学术,忽视与现实的对话,终致“道”与“术”的割裂。
——理工科的挑战: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理工科兴盛得益于科技对生产力的直接驱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爆发式增长,印证了“工科就业优于理科”的现实逻辑。然而,技术至上主义的隐忧亦随之浮现:若将“物理之理”简化为工具理性,则科学精神将沦为“雕虫之技”。
爱因斯坦曾言:“科学没有宗教是瘸子,宗教没有科学是瞎子。”同理,理工科若脱离人文视野,可能陷入“技术异化”的陷阱。例如,基因编辑技术若无伦理框架约束,或将引发社会危机。因此,理工科的真正使命,在于以“究天人之际”的格局推动“人本”实现——这正是“万物一源”的文化深意。
——学科存续的底层逻辑:超越“专业主义”桎梏
学科“寒冬论”的荒谬性,在于将学科等同于《标准》《规范》的机械堆砌。真正的学科生命力,源于其底层逻辑的贯通能力。以建筑学为例:背诵规范仅是入门,理解“空间如何塑造人类行为”的哲学命题,才是专业壁垒的核心。
当前人工智能虽可替代程式化工作,却难以取代基于学科史的批判性思考。例如,AⅠ能生成法律文书,却无法像人类律师般洞察案件背后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矛盾。此即“学科通识”的价值——它要求从业者既掌握技术工具,又具备“为何而用”的元认知能力。
——未来方向:文理融合与学科重构
破解“寒冬论”的关键,在于打破文理藩篱。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文理交叉,如计算社会学、医学人类学等新兴领域,正重塑传统学科边界。
这种融合需双向发力:文科须走出“文字游戏”的窠臼,拥抱数据分析等技术工具;理工科则需注入人文关怀,避免陷入“只见数据不见人”的迷思。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科技与社会”必修课,斯坦福大学推动“CS+伦理学”双学位,皆是这一趋势的明证。
——综而言之:回归学科的本质价值与灵魂
文理学科本无高下之分,二者实为人类认知的双翼:文科追问“何以成人”,理工科探索“何以成物”。若强行割裂,则如王阳明所言“析心与理为二”。面向未来,学科存续的密码不在对抗“寒冬”,而在回归“逆觉体证”的初心——以问题为导向,以跨界为常态,方能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人的主体性价值。
学生一小城低学历之匠人,以上浅略言,权当茶余随谈吧。
—— 沐阳金石,沇河,乙巳正月十八

【作者简介】唐浩,字:金石,号:沐阳,兖州人。致力于文理双修,探索儒家哲学融入规划建设领域,传统文化研究与工科融合探索,曾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正式邀请进行学术访问并作讲座(2015)。住建部建筑业企业资质评审专家,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全国绿色社区产业智库专家,国家注册规划师,中施企协企业文化建设专家等。
你要有对事物的客观规律认识才能有发散的抽象思维。不学理科的科盲能有什么创造能力,都是空想家[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