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继位成为了宋太祖,开创了一代盛世。然而,挥手间,江山未曾铸就,壮志依旧在心,仍有北方游牧民族,及后蜀、南唐等诸国虎视眈眈。此时的赵匡胤,举国上下,唯我独尊,却仍需奔走南北,铸就大宋的辉煌。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帝国的阴霾刚刚褪去,赵匡胤一声令下,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便率领六万雄师,直指后蜀。
这个位于西南的国度,当时的君主为孟昶,他沉醉在父王孟知祥奠定的辉煌中,蜀道难行,护国山河,风平浪静,太平盛世。
这一切,如泡沫般在阳光下破碎,如温室里的花朵面对寒风凋零,面对大宋的六万军队,后蜀的十四万士兵,不战而溃。仅仅过去了66天,后蜀国便灭亡了。
孟昶自缚请降,乾德三年的元宵节刚过,一个曾经辉煌的国家,就这样轰然倒塌。败者为奴,胜者为王,这是永恒的规则。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作为战胜国的战利品,被宋太祖赵匡胤纳入了后宫。
关于这位花蕊夫人的姓氏,历史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据说她姓费,也有人说她姓徐。在青城出生的她,幼时便显露出超凡的才华,文采斐然,姿容秀美。
这使得她在蜀地名气盛大,孟昶在位时广征美女充实自己的后宫,花蕊夫人因其才貌双全,深得孟昶的宠爱。在华丽的宫廷里,孟昶整日沉迷酒色,而花蕊夫人凭其才情和美色,成为孟昶的宠儿。
赵匡胤听闻花蕊夫人美艳绝世,内藏才情,心中早已生出欲见之意。后蜀灭亡后,他终于有机会一睹芳容。孟昶去世之后,赵匡胤在一次宴会中邀请花蕊夫人陪伴,使得花蕊夫人只得在琼楼玉宇间,屈尊从命。
在宴席间,赵匡胤了解到花蕊夫人才情出众,曾是孟昶眷宠的重要原因,于是便叫她即席吟诗。而花蕊夫人,以其儿女情长,诗中表达了她对亡国的痛感,于是《述国亡诗》应运而生。如花的舞步,犹如她的才情,流传千年。
《述国亡诗》:
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诗恰如其分地抒发了花蕊夫人对国破家亡的痛感。整首诗从头至尾,词汇婉转,意涵深长,语言犀利,却无一脏字,让读者不禁感叹其高明之处。她的诗中,将天下男儿骂了个遍,诗歌昭示着一个女人的愤慨与无奈,同时也显示了她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赵匡胤读到这首诗后,他被花蕊夫人的忧国之心与才情所折服,赞叹其机智才情,越发喜欢上了花蕊夫人。这首诗简练而深刻,她以简单的语言道出了复杂而深沉的哀痛。
“君王城上树降旗”,这句诗描述了无战而降的情况,揭示了当时孟昶的软弱无能。“妾在深宫哪得知”,她以自身的无奈与忧虑,将自己从亡国这件事中剥离出来,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力和愤怒。
花蕊夫人意在挑明,如果不是她身在深宫,她定会挺身而出,抗争至最后一刻。她的诗中尽显其坚毅的性格与非凡的毅力。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她以一句诗直指后蜀士兵的怯懦,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覆亡,士兵无能为力的悲哀和愤怒。
她质疑那些士兵,他们甚至没有勇气去抵抗敌军,没有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愿意去保卫自己的国家。这种控诉和责备,让人感到她的无奈与伤心。
赵匡胤在读过花蕊夫人的诗后,他内心对花蕊夫人的才情和勇气有了更深的敬仰。在此后的日子里,花蕊夫人便在赵匡胤的宠爱下,过上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
她只骂了为利是图的男性!即当兵为利之人。
从今天的角度看,那些解甲投降的官兵才是为中华大一统做出贡献的好男儿
孟昶和花蕊夫人过着奢靡的生活,底下百姓和士兵早就对他们不满了,怎么可能还会为了他们去打仗。
她自己还不是又成为另外一个君主的玩物?她的气节又何在?
胡说八道
她只是在卖惨而已,诗本身很一般,但是联系到她的经历,嗯,真惨
她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张嘴闭嘴批评在外面浴血奋战的将士??她有什么资格?她为什么不去自己玩儿命??
不如虞姬
看这些弱智评论 ,天下兴亡,系一女人身上,真是可笑。难怪现在的女人宁愿单身也不嫁人了。
我呸,她也配说14万将士,饮酒作乐,夜夜笙歌时会不会想到最下层的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