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哪吒这个名字,他从莲花里蹦出来,闹翻东海,还和爹爹闹掰了,最后又重生成为英雄,这个故事听得太多次,但总觉得每次听都不一样。
在敦煌的墙上,画着好多从莲花里钻出来的小孩子,他们看起来圆乎乎的,特别可爱,这些小家伙就叫化生童子,跟我们认识的哪吒长得有点像。
这些化生童子在南北朝就开始出现了,画家们把他们画在莲花里面,有的正在往外钻,有的已经坐在花瓣上面,看起来特别生动。
在榆林窟的25号洞里,有一幅特别有意思的画,一个小童子双手合十,藏在莲花里面,透过半透明的花瓣能看到他的样子,这让人想起电影里哪吒出生的场景。
从莲花里出生这种方式,在佛教里面叫做化生,比普通人从妈妈肚子里出生要厉害多了,说不定哪吒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得到的灵感。
莫高窟9号洞里的化生童子画得更加活泼,他们看起来自由自在,没有任何烦恼,这种性格跟哪吒还真是很像。
明朝的时候,哪吒在《西游记》里变成了天庭的将军,跟孙悟空打得不可开交,后来又成了好朋友,这个形象挺讨人喜欢的。
到了《封神演义》,哪吒的故事变得更加丰富了,他是灵珠转世,闹了东海,还把自己的骨头还给了老爸,这些情节让他变得更加立体。
1961年的动画片《大闹天宫》里,哪吒变成了一个胖乎乎的小孩子,三个脑袋六只手,看起来像年画里的娃娃,特别接地气。
1979年的《哪吒闹海》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还去了戛纳电影节。
这部动画片的美术设计是张仃,他还设计过我们的国徽,把哪吒画得特别有气势,从莲花里出来的时候,三头六臂,拿着火尖枪,脚踏风火轮。
2003年的《哪吒传奇》给了很多小朋友美好的回忆,主题曲现在还有人能哼出来,这个版本的哪吒更像一个普通的小孩子,有朋友,有冒险。
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把这个角色彻底颠覆了,他变成了一个叛逆的少年,虽然外表不讨喜,但内心渴望被认可。
这部电影拿到了50多亿的票房,证明这样的哪吒也能被观众接受,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可以被改变。
2025年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又给这个角色加了新的特点,他会自嘲,会焦虑,但还是那个勇敢的哪吒,票房超过了115亿。
从敦煌壁画到现代电影,哪吒的样子一直在变,但他身上的勇气和反抗精神从来没变过。
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哪吒身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喜欢他的勇敢,有人欣赏他的叛逆,有人理解他想被认可的心情。
在我们的记忆里,永远有一个穿着红肚兜的小孩,他骑着风火轮,向着天空飞去,这个画面一直在激励着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