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12月10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酒业活态文化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教授杜晓帆,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活态遗产与酒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指出:活态文化,是全球共识。中国酒业文化遗产具有特殊性,要在求同存异中建立一个文化共同体。
杜晓帆教授介绍道:活态遗产这一概念的提出,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19世纪初期,欧洲的建筑史家们就已经开始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并初步提出了“活态”的概念。直到21世纪初,才逐渐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2009年,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首次形成了《活态遗产保护方法手册》,并定义了活态遗产的概念:“由历史上不同作者创造并仍在使用的遗址、传统以及实践,或者由核心社区居住在其中或者附近的遗产地。”
活态遗产并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一种方法论,拿这种方法来看待遗产保护当中的一些问题。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现在已经不怎么使用了,在2008年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的部门都归结到了活态遗产的部门里。既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它的观念也在逐渐变化,活态遗产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杜晓帆教授说:在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活态遗产概念的时候,我们讲得“保护文化遗产”更多是保护那个物,或者保护过去那段历史,但是有了“活态”的概念,我们是面向未来的,是为未来和后代保留一定的文化基因。
杜晓帆教授介绍说,国内也有很多关于活态的概念。中央美院的乔晓光教授是最早做剪纸保护的,山西很多著名的剪纸艺术家,都是他介绍到北京,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的。乔晓光教授最早在2004年出了一本书,就叫《活态文化》,当然,他的核心讲的是觉醒民族文化意识,传承民族活态文化。在和人居环境相关的领域里面,同济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培训中心联合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历史性城镇景观”,现在国际上也在推广,这是一个大的概念,也包括了活态遗产这样一些理念。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的一部著作叫《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在这部著作里面强调了建筑遗产和人的关系,人是最重要的,所有建筑都是为了人建的,我们过去可能看建筑本体比较多。
活态遗产的核心是,不论是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活态遗产”及其相关概念、理论与方法的产生,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形成中术语使用的变化,都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都有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学理支持,都是从对“物”的关注,转为对“人/社区”和“过程”的关注,目的是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维护人类的和平和发展。“活态遗产”的理念是一种整体、动态的视角,强调物质与非物质遗产、遗产与所在地社区之间相互遗存关系及其价值的全面认识,其目的在于维持文化活力、促进社区参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杜晓帆介绍道: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现在一共有16处和制酒业相关的,这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更多,涉及到国家级和酒相关的,有34项进入了非物质遗产的名录。可惜的是我们没有世界遗产。世界上现在已经有相关的21处酒类文化遗产,大多数在欧洲,一部分在南美,主要以葡萄酒产地和它的制作工艺形成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也有10项现在和酒业相关,其中日本的造酒业已经进入了名录,中国还没有一项酿酒技艺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关于酒类国际化,杜晓帆总结了主要路径:从世界范围看,伏特加、金酒、朗姆酒是品类的国际化;白兰地、威士忌既是品牌的国际化,更是干邑、苏格兰产区的国际化;龙舌兰是国家酒的国际化。白酒国际化一直是行业热议的话题,而以汾酒等为代表的名酒企业一直在身体力行,但是可能我们还在一个摸索的过程当中。白酒在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几个问题,一个是跨文化的困难,一个是标准的困难,还有一个法律的困难和推广的困难。
中国酒业作为一种活态遗产,它到底有什么价值?杜晓帆教授概括为四个方面:
要素的总体性:中国酒业的活态文化遗产,涵盖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体现了要素构成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酒业文化的历史和发展,更为保护和传承酒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形态的有机性:中国酒业活态文化遗产的生产体系与构成要素,是有机演进的文化遗产。这种有机性,使得酒业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能够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时刻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
功能的延续性:中国酒业文化遗产的生产和使用功能具有延续性。许多古老的酿酒技艺和工艺得到很好的保存,而且持续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功能的延续性,不仅体现了酒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中国酒业活态文化遗产生动地讲述了东方酒文化多元形态的多重内涵。这种文化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世界酒文化的宝库,更提供了认识和欣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独特视角。
酒业出海,文化先行。杜晓帆教授指出:中国市场接受啤酒、葡萄酒和西方烈酒,是从文化接受开始的,白酒走出去,也要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步,但不能等中国文化走出去,白酒再出去。中国白酒要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锋,就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定位,像龙舌兰定位为墨西哥国酒一样,白酒是中国国酒。
“中国酒业文化遗产具有特殊性,要在求同存异中建立一个文化共同体,不仅是一个汾酒或者茅台,一个高度或者低度,一个贵州或者山西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白酒共同代表中国酒业活态文化走出去,成立中国酒业协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制定中国酒业活态文化遗产团体标准,可以看作是这项工作的良好开始”。
杜晓帆教授最后总结道:传承并弘扬中国酒业活态文化的关键在于,让白酒承载的优秀中华文明突出特征与历史文化价值传播出去,让白酒生产的工艺与酿造的过程能被充分阐释与展示,让白酒文化的传播弘扬贯穿从生产到消费的全周期,最终让酒业活态文化在国内与国际产生更多价值认同与文化认同,建立民族的文化自信,为繁荣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他建议,进一步在“活态遗产”保护的理念指导下,梳理好一系列白酒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素,挖掘白酒作为农耕文化的代表等背后的核心价值,突出酒业文化在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等层面的重要功能,努力构建酒业文化在传播传承中与社区公众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推动中国酒业活态文化走向世界,发展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