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她跨越山海来北川,一本援川日记记录她对17万人的毫无保留

维尼游戏 2022-08-25 09:59:36

北川,一座被群山环绕的城市。

很多人知道北川,是因为2008年的汶川地震,北川属严重受灾区。

汶川地震发生后,张美珍的先生被紧急调派到震区支援,做震后防疫消杀工作。单位询问家属意见,同在卫生系统的她说:“肯定支持!”

20多天后,先生从四川支援回来,没说苦也没说累,只说,“他们太不易了。”

就是这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

2021年,因为浙川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机会,50岁的她来到了北川。

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援川日记”,记录了她对北川的“毫无保留”。

“我到这个年龄,什么荣誉、升职都没意义了,就想在回去的时候能给北川留下些什么。”

张美珍工作照

01▼50岁那年,她跨越山海,千里迢迢来到震后重建的北川县城

距北川1700公里外的衢州市柯城区,那是和北川完全不一样的南方城市,也是张美珍的家乡。

在浙川东西部协作的大背景下,自2018年起,柯城区人民医院多次派出医护人员对口帮扶北川县人民医院。

2019年,作为柯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她代表医院到北川慰问同事。

那是她第一次来北川,但因为此前先生曾参与震后支援,11年前她便与这里结下缘分。

2008年5月下旬,因为汶川地震,她的先生被紧急调派到绵阳平武县南坝镇支援。

资料图:震后灾区做防疫消毒

支援队伍一行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背着消杀药桶,在废墟之间穿梭作业。

四面多山,余震难料,队伍夜晚只能就地睡在空旷潮湿的山坡上。

身在浙江衢州的张美珍白天上班,晚上看电视新闻了解震后救灾情况。

由于通讯中断,她也联系不上先生,每次只能等队伍单向报平安。

担心的同时,她也记住了四川,女儿当时写下的《我的爸爸在四川》一文,登在衢州晚报上。

与平武相近的北川也是地震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如今,新北川县城已建成10年之久,新生之地焕发希望,也带着固有的朴素和热情,迅速打动了她。

慰问回去后,她萌生了来援川的想法。

2021年8月,她从柯城一路向西,来到北川。

这年,她即将50岁。

02▼患者满意度调查后,冬天的候诊椅套上了椅垫,妇产科也增设单间……

这已经是张美珍参加工作的第30个年头了。

30年间,她见证着医疗系统和技术的发展,自己也从一线的助产师成长为副院长。

作为派驻副院长,她并非只是高高坐在办公室,而是俯下身,去看医院里那些曾被熟视无睹的问题。

到北川的第二天,她就马不停蹄,先给医院做了一次思想共识培训会,又火速展开患者满意度调查。

她的满意度调查,不是发问卷,而是每天走访门诊部和住院部,询问患者的感受。

病人隐私保护不当、妇产科没有单间、候诊椅冰凉、病房里年数已久的棉被厚重不暖和……

这些分散在医院各个角落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通过患者最真实的表达到达她这里。

之后,妇产科增设了单间;冬天诊椅套上了椅垫;她还联系浙江爱心企业捐来一批棉被;不同区域卫生使用不同毛巾,避免交叉感染……

她想告诉这座县医院的同事们,医院不只是看病的地方,关注病人的感受和体验也同样重要。

北川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单间病房

随着工作的深入,她先后参与制定了满意度方案、志愿者方案、慢病随访方案……

医院各项细节管理工作逐渐被明文规范起来。

“把麻烦留给自己,让病人得到方便。”

这个理念,也渐渐从她身上传向了整个北川的医疗系统。

03▼“对北川,我毫无保留”

初到北川县人民医院时,张美珍有些头痛。

北川与柯城之间有很长一截距离——不论是医院的制度规范、管理理念,还是老百姓的健康意识和素养。

“客气地说,至少都有5年的差距。”

北川常住人口只有17余万人,但县人民医院平均每天会迎来600余名患者。一次就诊,平均缴费3次。在疫情防控的“一米安全距离”要求下,队伍能从缴费窗口延伸到门诊大楼外。

排队似乎已经变得习以为常。

如何解决排队难这个问题,时刻困扰着她。

北川县人民医院患者排队情况

2022年春节过后,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她将浙江数字化集成改革成果“诊间支付”引入北川。

“诊间支付”这套管理模式在浙江已常态化,对北川却是陌生的东西。

借助它,患者在诊间就能扫码缴费,直接去检查、取药,减少重复排队的时间。

新鲜事物总是难以被接受的,为了保证“诊间支付”不沦为“面子工程”,她放弃高大上的理论指导,选择“最土的”方式去推行:

给各科室和领导动员宣传,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培训时亲手做课件,每一步骤详尽清楚,并附上案例。

她说,“网上的理论更全面专业,我要讲的是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步到底怎么做。”

如今,“诊间支付”在北川县人民医院22个科室成功运用,平均每位患者的就医时间缩短了近1小时,排队人数减少了30%。

曾经拥挤的人流被分散在药房前、各科室里。最快半小时,患者就能完成就诊。

看似简单的改变,落在老百姓身上,是实在的便利。

诊间支付开通后,被分散的人流

在数字化改革便民的同时,张美珍也挂念着偏远山区的人。

北川以老县城曲山为界,往北为关内,往南为关外。关内人进城求医,路途遥远,天未亮便得出发。

医院的下乡义诊和随访,对他们来说是最容易的触及。

张美珍医生下乡参与义诊

在义诊时,她常被一些故事触动。

一位老大姐告诉她,丈夫腰痛,一直卧床不起。进一步了解后,她才得知对方在2017年做过直肠癌手术。

但术后整整五年,他都没进行过一次复诊。

她也见过四五十岁受更年期困扰的女性,自己不懂,家人不理解,就连询问医生都羞于启齿。

她深刻意识到,这并不完全是钱的问题,而是健康意识的缺乏。

于是,她带头规范了医院的随访、义诊流程:如何同地方对接,需要哪些科室,配置什么设备,发现病情后如何处理......

并动员其他援川医护人员,自发成立了援川医疗志愿服务小分队。

一年近20次义诊、随访,她想尽可能让每一次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惠及更多的百姓。

张美珍医生下乡参与义诊

东西部发展差距是宏观命题,但弥合这条鸿沟是要靠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事情去填补的。

明确的方案制度、内化的理念思维,把北川没有的东西引进来,让不规范的东西规范起来。

她说,“来到这里,我没有任何保留。”

每一次翻山越岭,每一份详尽的课件,每一次察看医院各角落,都是为了将那5年距离,缩得再短一些。

04▼一年后,北川成为她的第二故乡

虽然挂职在县人民医院,但她时常会到北川其他医院讲课培训。

初来北川时,她便确定她要服务的不是一家医院,而是整个北川。

每个周末,行政楼层空荡,只有她的办公室里发出键盘敲击声响。

“干也是一天,混也是一天”,她想在援川期间,给北川留下更多东西。

一年多前,援川审核通过后,她有过犹豫,自己这个年纪跑那么远的地方,能不能行?

曾支援平武的丈夫和向往四川的女儿,都给了她极大支持。

是家庭传承也罢,是个人选择也罢,她都义无反顾地来了。

2022年7月,先生来探亲,两口子在北川汇聚

独身在北川,她也会感到孤独。医院-菜场-宿舍三点一线,50岁生日和中秋节时,身边也无家人相伴。

但这里的同事亲切地称她“美珍院长”“美珍小姐姐”;

患者给出一句句真情实感的好评;

她在安昌河边散步,和菜市场老板寒暄......

陌生感渐渐消失,北川成了她的第二故乡。

医疗,民生也。所有的改变,靠人实现,都是为了人,也最终落到人身上。

在张美珍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厚厚的“援川日记”。

里面密密麻麻的文字,是她不曾荒废北川之程的证据。

张美珍的《援川日记》

她与北川这片土地相连时,东西地域之间、山海地貌之间,也加快了靠近的步伐。

出品 | 益美传媒

作者 | 海吉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