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琪翔年轻时长得有多帅呢?可以说是气宇轩昂、仪表堂堂,既有大将之英气,更有儒士之风雅。据说北伐时期,他与周恩来、汪精卫、叶剑英并称为北伐军中的“四大美男子”。
除了长得帅,黄琪翔还有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始终不支持蒋介石,跟他尿不到一个壶里,甚至曾经在十年内三次反对蒋介石。
第一次是1927年冬在广州,黄琪翔和张发奎合作反蒋,失败后跑到德国,到1929年孙中山遗体奉安南京时,才陪着宋庆龄一起回国。
第二次是1930年春,黄琪翔和邓演达合作,秘密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失败后一度避往香港,到1932年淞沪抗战前回来,参加了这场举世闻名的战役。
第三次是1933年秋,黄琪翔和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错、蒋光鼐等人合作,发动“福建事变”反蒋,失败后又逃亡德国,到抗战爆发前,由陈诚去电召回共同参加抗日。
回国后,蒋介石一脸诚恳地向这个一再被开除国民党党籍的粤军名将和著名反蒋派表示:“原是一家,旧账不算!”
黄琪翔心想:大敌当前,连国共之间十年宿怨尚可化作合作抗日的统一战线,我大可不必过于担心蒋介石要算旧账。
可到了抗战胜利后,他才发现自己对军队的指挥权被蒋介石收回了,给个陆军上将的名义坐冷板凳。
当时李济深住在上海愚园路1005号陈诚的招待所里,正拒绝了老蒋要其当国防部长的约,听到黄琪翔赋闲,便以过生日为名,召他到上海共谋在国民党内部另起炉灶与蒋抗衡的大计。
陈诚一看这两个“老广”又搞到一块,忙向蒋介石建议,派黄琪翔琪翔出任中国驻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把他远远调开。
避开内战看内战,黄琪翔对前途的把握愈益清晰。到1948年9月,整个形势对国民党已十分不利。恰在此时,美苏两国在柏林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矛盾。
蒋介石便把摆脱困境的希望,寄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急电黄琪翔回国述职。
黄琪翔是冰雪聪明的人,看了这封由蒋介石署名的电报,便猜测到了对方的心思。
在来到蒋介石官邸后,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明确说美苏不会开仗。同时又提出当前国内问题不是战争可以解决的,建议蒋介石设法与中共恢复和谈,用政治方式处理问题。
蒋介石听了极为失望和不满,要黄琪翔回去考虑考虑,第二天再来。
但黄琪翔并未见见使舵,第二天谒见时仍然陈述原先看法,蒋介石实在忍不住了,挥手打断他的话头:“你不必再回德国去了。”旋即又叮嘱一句道:“你可到台湾去看看在那里养病的辞修(即陈诚)。”
黄琪翔见蒋介石不让他回德国,还指示其去台湾,马上意识到处境危险了,回家后即对夫人郭秀仪说:“我到台湾去可能就回不来了。”
郭秀仪也很担心,给丈夫出主意说:“要不你去假装去台湾,经过到香港时,就在机场溜走算了。”
黄琪翔连连摇头:“不行,我一跑,蒋介石就会派人把你们都抓起来。”
黄琪翔硬起头皮去到台湾,陈诚果然劝黄琪翔留台,共图国事。
黄琪翔找了个借口,说是要接家眷回到上海,告别陈诚离开了台湾。
没过多久,他就带着眷属,化名化装,乘船经广州跑到了香港。
抵达香港后的黄琪翔,曾多次向报界发表声明和谈话,除继续发表他对世界形势的既定看法外,更明确表示从此与国民党政府完全脱离关系。
他很快与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对1927年曾参与镇压广州起义的罪孽深表忏悔,希望今后有机会在党的领导下,为解放事业多做一些工作,以赎前愆。
中共方面对黄琪翔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的抉择,表示热忱欢迎。
1949年8月,中共方面邀请黄琪翔北上,准备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黄琪翔非常高兴,马上把正在英国留学的两个儿子召回,将在香港的一些财物全部带出,并称“我连一根草也要带回祖国去”,以表明从此一心一意为新中国服务的志向。
建国后,黄琪翔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部长,并接受周恩来的建议,回到农工民主党担任领导工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中央执监联席会议秘书长。
此后,黄琪翔又担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副主席等职。
1970年12月10日,黄琪翔因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周恩来总理得知后,马上派人代表他前往黄家向其夫人表示慰问,并指示全国政协为黄琪翔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将其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来本人也送了花圈。在当时情况下,这可以算是非常难得的“哀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