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说“全面落伍”,日产高管三连回怼:开车上门,踢馆上汽大众

尤俊熙说车 2025-03-22 10:44:40
三十万买辆smart?脑子瓦特了吧!——这是最近我听到最多的评价,针对那辆号称“巨聪明”的smart精灵5。  说实话,刚看到这车的时候,我也愣住了。曾经那个能塞进任何停车位的“小精灵”,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个标准的中型SUV,轴距还比老款整个车都长!这变化之大,堪比孙悟空一个筋斗云来到外太空。但这华丽转身,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深思的品牌迷茫与市场困境。这可不是简单的“越级”那么简单,它挑战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既有秩序。三十万的价格区间,消费者能选择的车型比比皆是:空间更大、配置更丰富的国产新能源车,以及技术成熟、品牌力强大的合资品牌,smart精灵5凭什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它究竟是“巨聪明”还是“巨糊涂”?让我们先从设计说起。不得不承认,smart精灵5的外形确实有设计感。方方正正的车身,配上圆润的线条,以及车身上遍布的“胶囊”元素,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这就像一个穿着高级定制西装的年轻人,乍一看很惊艳,但仔细端详,却发现细节之处处理得不够精细,甚至有些过犹不及。“胶囊”元素的过度使用,反而显得有些刻意和冗余。许多人认为,它既不像传统的smart小巧精致,也缺乏国产新能源车那种前卫时尚感,更像是一辆“四不像”。

内饰方面,虽然大屏的配置提升了科技感,但整体质感与同价位车型相比并没有显著优势。一些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缝线的工艺、材质的选择,并没有达到奔驰水准,更像是“高仿”而非“正品”。这或许是因为奔驰主要负责设计,而实际生产和质控主要由吉利把控,两个品牌基因的差异,也造成了产品最终呈现结果上的些许不和谐。

然后是价格。23.99万到36.8万元的售价区间,直接将smart精灵5推向了风口浪尖。即使考虑到了终端优惠,它的性价比依然不高。尤其当它与同平台的极氪7X进行比较时,劣势更加明显。同样的价格,极氪7X能提供更优越的驾驶体验、更丰富的配置以及更强大的动力系统,这使得smart精灵5的价格,更像是品牌溢价。

让我们来聊聊驾驶感受。我试驾的是26.49万元的单电机版本。说实话,这车的驾驶感受很“奔驰”,沉稳的底盘调校、清晰的路感,以及略显沉重的转向,都带着浓浓的德系风格。但这不是优点,而是缺点。在追求舒适性和便捷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这样的调校显得格格不入。加速踏板的延迟以及动力输出的迟滞感,更是让人难以接受。这并不只是“驾驶感受”的问题,而是关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对比一下其他车型,就会发现smart精灵5的短板更加明显。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车,不仅提供了更丰富的智能化配置,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动力性能、舒适度、性价比方面,都更具优势。在用户体验方面,smart精灵5远远逊色于那些国产品牌。更致命的是,smart精灵5的市场定位模糊不清。它既没有延续smart小巧灵活的品牌基因,也没有在中型SUV市场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它试图迎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却丢失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在消费者的心目中,smart仍然是那个“小精灵”,而不是一辆30万级别的豪华SUV。这种品牌认知的错位,是它失败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有人会说,smart精灵5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比如其独特的造型设计和奔驰的设计基因。但是,这些优势在市场竞争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尤其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产品的性价比、实用性和智能化程度。而这些方面,smart精灵5都表现得不够出色。我们不妨看看一些数据。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smart品牌在中国的销量只有几千辆。这个数据与其他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市场对smart精灵5的认可度并不高。许多消费者认为,三十万买辆smart,实在是不值得。

smart的困境,也反映了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它们需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需要调整产品策略,需要重新定位自身品牌。smart这次的尝试,显然并不成功。它试图通过“巨变”来改变命运,却最终迷失了方向。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smart就此game over。它还有机会。它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品牌定位,回归小巧精致的路线,打造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它可以学习国产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功经验。它可以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它甚至可以考虑与其他品牌合作,拓展新的市场。

smart精灵5的失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案。它警示着所有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市场份额和销量,而应该注重产品的品质和用户体验。只有真正的了解市场和消费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总而言之,smart精灵5是一辆有着独特设计,但同时也有明显短板的车型。它的失败之处,在于模糊不清的市场定位、偏高的价格、以及与同价位其他车型相比不占优势的配置和实用性。它告诉我们:三十万买smart,目前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而中国新能源市场,从来不缺乏更好的选择。  三十万元的价格,所能获得的用户体验,远远超过了smart精灵5所能提供的。  这辆车,或许更像是一次失败的品牌转型实验,以及一个关于品牌迷茫和市场定位的深刻案例。  而这,或许才是它最值得被讨论和铭记的地方。
0 阅读:2

尤俊熙说车

简介:尤俊熙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