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打赢第一次中东战争,靠自己还是靠美苏?

高博新视野 2024-12-04 11:23:15

以色列国防军非常能打。

是一支诞生于战争中,又在战争中淬炼出来强大军队,几乎每战必胜。

第一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的立国之战。战争的胜利立足于以色列自己能打和得到了来自苏联的强力援助。不信?且看下文。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根据联合国181号决议建立以色列。5月15日阿拉伯国家联盟(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叙利亚,也门七国联盟)随即向新生的以色列国发动进攻。

双方战力对比如下:阿拉伯联军以正规军为主,人数4.3万,飞机131架,舰船12艘,坦克装甲车240辆,各种野战炮140门。以色列军队3.4万人,由犹太复国主义建立的游击队为主,二战时期的英军犹太团也加入了战斗,仅有各类飞机33架,舰船3艘,没有坦克装甲车大炮。纸面上实力弱小,是阿拉伯联军发动战争的唯一理由。

(以色列女游击队员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的英姿。)

战争持续了15个月,分为四个阶段。一,阿军战略进攻解读(1948年5月15日—7月8日)战争初期阶段,阿军从三个方向大举进攻,以军战略防守,寻找战机。战争发生后第三天,美苏就要求停火,但阿军拒绝,直到6月11日才同意停火。

(休息中的阿拉伯联军。)

停火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关键,停火给了以色列重整军备,接收外援的时间。问题是阿拉伯联军为何要停火?停火不是因为联合国的决议,自联合国成立,每一场战争联合国都会出要求停火的决议。不过“不带剑的和约不过一纸空文”,从过去到今天联合国所有的停火决议同样如此。真正的原因是以色列稳住了战线,就像泽连斯基顶住了普京的第一轮进攻。联军也打不动了,需要休息和重整军备,另外也认为以色列败局已定。

(英国军官培训阿拉伯联军。)

二,第一次停火:6月11日——7月8日。停火让以色列重整军备,接受外援。以色列的外援不是来自英美,而是来自苏联。英国原来站在以色列的对立面,在阿拉伯联军中有军官团,英国支援阿拉伯联军大量军火,停火后英国撤出了军官团。美国政府并没有站在以色列这边,反而偏向阿拉伯。毕竟巴勒斯坦地区,没有石油,只有一群犹太难民和游击队,阿拉伯世界有石油,有人口,而且伊斯兰教影响巨大。

(1948年杜鲁门和斯大林)

从 1948 年以色列建国到 1960 年,美国执行的是限制向以色列提供军援 的政策。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禁止或限制向以色列出售武器; 二是军事 贷款极为有限。到 1961 年为止,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贷款总额为 90 万美元。而提供给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对以色列作战的阿拉伯国家的武器达 1. 371 亿 美元。苏联也没有直接援助以色列,而是通过卫星国给予以色列援助。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捷克斯洛伐克向以色列提供了3.5万支K98步枪,1万把刺刀,5500多辆。1万把刺刀、5500多挺MG-34(配1万条弹链)、900挺ZB-37重机枪、500挺ZB-26轻机枪以及数以亿计的配套弹药 。还有Sd.Kfz.251半履带战车等。

(捷克k98步枪。)

南斯拉夫捐赠10辆霍奇基斯坦克苏联同时鼓励苏军犹太人回国参战,捷克斯洛伐克三千伞兵、南斯拉夫数百名犹太军人回以色列参战。苏联还指示阿拉伯国家的xx党支援以色列建国之战(武装保卫以色列。)三,以色列第一次反攻(1948年7月9日—10月14日)不带剑的协议就是一纸空文。经过四周的整军备战,7月9日,以色列发动了反攻。十天的战斗,以色列夺取了阿拉伯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

四,第四阶段,以色列全面进攻,阿拉伯国家求和。

自助者天助!

战争越赢越有人投资;战争的胜利,让以色列得到了更多的援助,也更强大。

10月初,以军总数扩张为9万多人,有100多架飞机和16艘舰船。相反,阿拉伯国家越输越胆寒,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外部压力进一步增大,战局每况愈下,到了不可扭转的地步。埃及首先求和,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的罗得岛签订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埃及承认除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有整个内格夫地区。边界重镇奥贾非军事化,埃及在离奥贾14至17英里内不得设立阵地。

(纳赛尔少尉,未来的埃及总统。)

3月23日以色列和黎巴嫩签订停战协定,以色列撤出占领的黎巴嫩村庄。4月3日,以色列与约旦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军团”在中部55英里长的战线上平均后撤2英里,以色列承认外约旦与约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并。7月20日,以色列和叙利亚双方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中东战争历时15个月,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计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

以色列、埃及,约旦瓜分了联合国181号协议分给巴勒斯坦的土地,巴勒斯坦人成为了难民。

0 阅读:1

高博新视野

简介:全新视野 另类角度 重新解构 颠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