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历史上,有一位法国小哥,仅凭一纸博士论文便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堪称诺奖历史上的传奇。
关于他,网上有许多离奇的传闻,比如有的说他出身贵族,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有的说他博士论文只有一页纸,是为了毕业勉强编出来的,却凭这页纸就拿到了诺贝尔奖。

他的故事网上曾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是这样的

这故事套路,跟死活不学武功的大理国王子段誉掉进山洞学会凌波微步北冥神功如出一辙。
事实如何呢?德布罗意同学真是偶然打通任督二脉的天选之子吗?
先来捋一捋他的简历。
1892年,德布罗意出生于法国塞纳河畔。
德布罗意家族从17世纪便在法国政府部门广泛任职,对法国的军政外交颇有影响力,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给其家族伯爵封号。
德布罗意的祖父,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经担任过法国总理和外交部长这样的职位,属于正国级领导。
这是货真价实的法国贵族阶层,所以说德布罗意含着金钥匙出生毫不夸张。
德布罗意父母早逝,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学霸哥哥,物理学家M.德布罗意。这位大哥比小德大了足足十七岁,是他人生的导师之一。
作为学霸的弟弟,德布罗意从小酷爱读书,在文学方面展示出了超人的才华。
他18岁考到了法国著名的索邦大学,学习历史专业,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
接下来,他忽然对法律起了兴趣,花了一年的时间研究法律学科,再之后又爱上了哲学,——德布罗意同学显然对大学里的专业看花了眼,不管有没有兔子,见草都要搂两下。
而且,到此为止,德布罗意同学一直在文科圈子里摸爬滚打,跟物理学八竿子打不着。
他的物理学家哥哥可有点着急了,心说这娃三心二意的想干啥,脑瓜聪明也不能这么跳啊。
不过很快他就不用担心了。
1912年德布罗意回老家时,在火车上读到一条消息: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庞加莱去世了。
庞加莱是公认的十九世纪末期领袖数学家,在法国科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则本来与德布罗意毫无关系的新闻,却不知怎的,仿佛一道灵光照进了他的大脑:
“我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仿佛法国科学在伟大革命的瞬间被残酷地扼杀了,我认为对物理学来说他的存在是必需的。”
一种拯救物理学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德布罗意仿佛被死去的庞加莱灵魂附体一般,就在这一瞬间决定:物理学,这辈子就是你了!
这一次,他没有再三心两意。
事实证明,德布罗意同学文理兼修一点不偏科,由文转理之后仅仅两年,他就又拿到了理学学士学位。
不过刚毕业工作还没找呢,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欧洲几大列强打的天昏地暗,无数青年被送到前线战壕。
德布罗意也应征入伍,被调到了前线。
他最大的任务并不是冲锋陷阵,斩将夺旗,而是非常接地气的工作——挖战壕。

很明显,德布罗意对抗铁锹和搬土块这份新工作是没啥兴趣的。
后来他那位物理学家的大哥,运用人脉关系,将弟弟从前线调了回来。——朝里有人就是好啊!
调回法国后,德布罗意新的办公地点,可以说非常的“高”、“大”、“上”了: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军方无线电报站服役。
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中,德布罗意充分发挥埃菲尔铁塔站得高看的远的优势,在塔顶向前线的法国军队发射信号,传递情报,为战役取得胜利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在埃菲尔铁塔服役的这段时间,德布罗意在工作之余,还顺便学习熟悉了无线电的知识。
一战结束后,德布罗意重新踏上学术道路。
这会儿的小德,其实还有点纠结到底是专心研究法国历史还是去搞物理学。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投身物理学,拜在了物理学家朗之万门下,攻读博士学位。
读博期间,德布罗意老老实实搞科研,该上课上课,该写论文写论文,1923年,他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这篇论文一度传言只有两页,而且是东拼西凑出来的,导师都觉得惨不忍睹。
事实上,这篇博士论文长达70多页,里面充满了天书一般的数学公式推导,是德布罗意过去两年间三篇有关波和量子的论文综合而成。
在这篇名为《量子理论的研究》的博士论文里,德布罗意阐述了物质波的概念,并且给出了著名的德布罗意方程。
这个方程,曾被英国科学期刊《物理世界》评选为最伟大的十个公式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德布罗意认为电子不仅是粒子,同时还是一种波,也有波动性。
这个观点如此出奇,以至于即使在20世纪初那个物理学爆炸式发展的年代,也绝对算脑洞大开了。
对于这份思路清奇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致认为独创性是绰绰有余,只是内容嘛,有点太过玄妙。
比如答辩会上,有教授问了:
你的理论有没有办法验证呢?我们需要证据。
而德布罗意面不改色地回答:
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应当有可能观察到这种假定的波动效应。
尽管德布罗意未能说服所有评委,但他还是顺利博士毕业了。
如果不出意外,这篇异想天开的论文也许要被存到档案馆从此压箱底了。
幸运的是,他有一位好导师。
朗之万看完学生的毕业论文也有点懵,但还是寄了一份给另一位物理学大咖,爱因斯坦。

老爱立马意识到了这篇论文的价值。
他没想到世间竟有如此骨骼清奇的少年,惊喜之下,把德布罗意的论文大大夸奖了一通,并向科学界指出“德布罗意先生很值得注意的一篇论文”。
大师就是大师,一经提点之下,德布罗意立马收到物理学界大量关注。
1926年,被戏称“虐猫狂人”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建立波动力学,给出了薛定谔方程。
这个方程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于牛顿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
而老薛曾谦虚地表示,我只是做了点微小的工作,“这些考虑的灵感,主要归因于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先生独创性的论文。”
到了1927年,美国与英国物理学家分别通过实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德布罗意的理论得到了证明。
同时获得江湖地位的德布罗意受邀参加了第五次索尔维会议。

在这场物理学界的顶级盛宴上,德布罗意与爱因斯坦、薛定谔同玻尔率领的哥本哈根学派展开了激烈论战。
两年以后,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德布罗意。
这可是诺贝尔奖啊,多少人皓首穷经埋头苦干一辈子都不敢奢望。
德布罗意这个半道出家的和尚,从搞历史转行研究物理,居然用了十年的时间就登上了巅峰,实在让人不得不佩服!
也难怪有人给他编织出“纨绔子弟东拼西凑论文踩狗屎运获诺贝尔奖”这样的江湖八卦来。
但事实上,德布罗意对物理学投入了毕生精力,矢志不渝,绝非仅凭运气,更不是混日子的浮夸子弟。
获得诺贝尔奖后,德布罗意继续在索邦大学任职,在波动力学方面又做出了不少创造性的工成果,他一生著述有25本之多。
在20世纪初风起云涌的物理学界,无数大咖对他的贡献赞赏有加。
直到今天,谈及物理学过去一百年的发展,德布罗意是任何人都无法忽略的杰出贡献者。

德布罗意出身贵族,精神与境界上更是完美地体现了法国精英阶层的面貌。
1960年,德布罗意视为父亲的长兄去世,德布罗意继承为第七代公爵。
但这等名爵对他来说,实在如同世外浮云。
他一生未婚,单身一辈子,全部精力都给了物理学;他生活简朴,将家族的贵族豪宅卖掉,住在简易的小屋里;他深居简出,上下班都是搭乘公共汽车和地铁;他对人彬彬有礼,谦和礼让,从不对人发脾气。
他是一位典型的贵族绅士。
1987年3月19日,德布罗意逝世于巴黎,高龄95岁。
出身高贵,献身科学,天资聪颖,不骄不躁,勤奋不辍,著作等身。
德布罗意为世人展示了,什么是高贵而非凡的人生。
<全文完> 首发于公众号:九点故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