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定门出发,骑车一路向北,途经天安门、故宫、钟鼓楼等,抵达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后原路折返,这趟全程24.7公里的中轴线骑行之旅是骑行爱好者黎夏最中意的线路。
近来,黎夏常常在骑行过程中发现中轴线让人眼前一亮的变化,不仅道路更加宽阔平坦,沿途古建的修缮维护也让骑行体验更好了。黎夏感受到的中轴线上的变化,源于持续开展的中轴线和老城保护工作。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一处处历史悠久的遗产像明珠般被中轴线这一概念串连起来,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复旧与焕新
正阳门位于中轴线上天安门广场的最南端,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南大门。2020年10月,正阳门箭楼修缮工作正式启动。
据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关战修介绍,在修缮过程中,每一处都坚持了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信息。“以瓦片为例,我们并非全部揭掉换新,而是逐一揭盖瓦、查底瓦,只对缺失、破损的瓦片进行添配、更换,补配的瓦片按原样烧制、回归原位。”
矗立在中轴线北端的鼓楼和钟楼曾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数百年里,“晨钟暮鼓”如同整座城市的脉搏,居民生息劳作皆以此为准。
修缮人员在正阳门箭楼上进行油饰彩绘翻新。(VCG)
“咚——咚——”11点整,击鼓声从二楼传来。这是鼓楼每天定时上演的击鼓表演。1面主鼓与24面群鼓,抑扬顿挫、铿锵有力。1面主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则代表了二十四节气。
2023年上半年,钟鼓楼参观人数超20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51%。“即使在工作日,来鼓楼的观众也是一早就排起了队。” 钟鼓楼文物保管所业务部主任左艳杰说,“根据调查问卷统计,25岁到45岁的中青年观众占了大多数。”
吸引年轻人的秘诀在于“新”。
在鼓楼一层“北京时间”展厅,观众可以在悬浮于空中的“报时更鼓”和“永乐大钟”前,体验虚拟击鼓、撞钟。在“四九城里听钟声”装置前,轻触互动屏,便可选择城里任意一座城门上的钟声。装置通过声学模拟,还原了昔日不同点位的不同钟声——钟鼓楼旁,钟声浑厚绵长、余音萦绕;沿着中轴线向南,万宁桥上,钟声伴着流水声和鸟鸣;地安门、永定门上,钟声逐渐融入南来北往的车水马龙……
近年来,中轴线上百余项文物修复陆续启动。栉风沐雨的古都细节,在时光中渐次闪亮。
老城的新生
中轴线保护工作在擦亮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也改善着老城的人居环境。
上午10点多,结束了晨练的市民范来友招呼上三五好友,一同向自家小院走去。鼓楼脚下左转进入钟楼湾胡同,第一个转角处便是他居住的90号院。68岁的范来友生于此、长于此,站在自家小院抬眼望去,蓝天下钟楼、鼓楼相望而立的景象,是与他朝夕相伴的珍贵记忆。
在小院里泡上茶,范来友和朋友们感叹起了这里的变化:“早些年,这三进小院里住了20多户人家。因为地势低,一到雨季院里就积水,最深的地方都能养鱼。下雨天不管穿什么鞋出门,一脚下去,保准陷在胡同的泥路里……”
东城区钟楼湾胡同内,工人们正在工地上作业。(VCG)
随着街区更新、背街小巷治理,小院和胡同开始“变脸”——院内拆除违建、老房子统一翻建、上下水更新、低洼院增高,公共区域装上了感应照明灯,从院内到胡同全部铺上了透水青砖,“再也不用为下雨积水犯愁了!” 范来友说。
整治腾退后的小院内住着7户居民,空间宽敞了、环境变好了,喜爱花草的范来友在院里种上了兰花、茉莉、葡萄,生活也更加惬意:“咱这小院生活,别提多美了!”
申请式腾退,是北京市针对中轴线沿线人口密集、居住条件差的平房直管公房院落,创新性提出的政策。是退是留,由居民自主选择。腾退的居民可以申请面积更大的楼房或接受货币补偿;留住居民的居住条件则会同步得到改善,如补充卫生间、厨房等生活功能区、增加健身、养老等公共服务功能区等。通过申请式腾退,老城胡同的住户们陆续迎来了新生活。
保护中轴线上的“活文化”
登上鼓楼,在俯瞰壮美中轴风光的同时,人们还能看到很多散布在屋顶上“违和”的小建筑——各式各样的鸽笼。
据史料记载,明代时,盘鸽赏鸽便已在皇族、官员、商贾间盛行,到了清末,鸽子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盘鸽听哨逐渐成为老北京人生活休闲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盘旋的鸽群和悠扬的鸽哨勾勒出一道中轴线上的“活文化”。
然而,这些建在平房屋顶的鸽笼大小不一,颜色各异,与青砖灰瓦、古香古色的中轴整体景观格格不入。要留住属于老北京的鸽哨声,鸽笼改造迫在眉睫。
回荡在四合院上空清脆的鸽子哨声,成为了北京人心中地道的北京声音。(VCG)
承担鸽笼“样板间”设计工作的,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规划所所长庞书经。为使鸽笼融入中轴线景观,庞书经和团队设计了挑高一米四的鸽笼图纸和样品。然而,这个造型精巧的鸽笼却被养鸽户一口否定,给庞书经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为了弄清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庞书经和团队成员敲开了家住鼓楼周边胡同、有着40年养鸽经验的居民史勇涛家的大门。接过鸽笼设计图,只简单扫了几眼,史勇涛便连连摇头:“你这笼子太矮了,看看我这个。”
登梯上房,身在笼中,哪怕身高超过一米八,在鸽笼里也能挺直腰杆。“怪不得高度一米四的鸽笼大伙儿都不同意,人进去直不起腰,没法饲养鸽子。”庞书经恍然大悟。
“除了高度,我还了解到老城区的鸽子笼没法直接采购,而是要像拼积木一样采买零件自己组装。而且,和人住的房子一样,需要很多功能分区。”有了史勇涛的指点,设计团队逐个入户,细化了功能分区,不仅给鸽子增加了“阳台”和“健身房”,还将平顶改为了鸽笼坡屋顶,在使鸽笼高度不破坏中轴线风貌的前提下,让人和鸽子出入鸽笼更加方便。庞书经还邀请养鸽人参与到自家鸽笼的设计改造中,“我们养鸽人能为中轴线申遗出把力,让更多人了解、感受这种特有的老北京文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史勇涛说。
极具生命力的中轴线,不仅传承着北京独特的文化记忆,也述说着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时代新貌。
文=李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