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极限施压”再碰壁!伊朗强硬回击,中东火药桶一触即发?

文理晓天下 2025-03-13 05:51:51

“霸凌政府的谈判,我们绝不接受!”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这句怒吼,如同一记重锤,砸碎了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伊朗妥协的幻想。

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再次抛出威胁:“要么谈判,要么军事行动!”。而哈梅内伊的强硬回击让这场博弈的硝烟味愈发浓烈。

这场围绕伊核问题的角力,不仅牵动着中东局势的神经,更折射出特朗普外交政策的深层困境。

2015年伊朗与六国签署的《伊核协议》曾被视为“外交奇迹”。根据协议,伊朗承诺限制核计划,换取国际社会解除制裁。然而,特朗普上台后于2018年单方面撕毁协议,重启并加码对伊制裁,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伊朗接受更苛刻的条款。

今年1月,特朗普上台后虽多次释放“愿谈判”的信号,但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他签署备忘录,要求将伊朗石油出口“归零”,并打击其无人机产业。

这种“边挥大棒边喊对话”的策略,被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讥讽为“强盗逻辑”。

面对特朗普的威胁,哈梅内伊在讲话中直指美方策略的本质:

1.“霸凌式谈判”:美国要求谈判并非为了解决问题,而是将自身意志强加于人;

2.“舆论陷阱”:通过制造“伊朗不愿对话”的假象,为后续施压铺路;

3.“欧洲的背叛”:痛批英法德三国“从未履行协议义务”,却反诬伊朗违约。

自2019年起,伊朗已逐步中止履行协议部分条款,但始终强调措施“可逆”。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更直言:“核技术已刻在科学家的脑中,轰炸毫无意义。”

谁在支持?谁在观望?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不仅未能孤立伊朗,反而暴露了国际社会的分裂:

欧洲的尴尬:英法德虽口头支持伊核协议,却因美国制裁畏首畏尾,被哈梅内伊斥为“无耻”;

俄罗斯的斡旋: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态“愿协助谈判”,但俄伊均未证实是否已介入;

以色列的沉默:作为伊朗死敌,以色列尚未回应特朗普的谈判动向,但此前双方军事摩擦已为局势埋下隐患。

值得玩味的是,美国财长贝森特7日宣布的新制裁,与特朗普的“谈判意愿”同步推进。这种“两手策略”被《德黑兰时报》讽刺为“一边举刀,一边伸手”。

为何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失灵?特朗普的对伊政策看似强硬,实则陷入三重矛盾:

1.目标与手段的错位:既要伊朗弃核,又拒绝重返协议框架,导致谈判缺乏基础;

2.国内政治的掣肘:共和党内部对军事行动分歧严重,而民主党则抨击其“破坏外交遗产”;

3.国际信誉的破产:单边撕毁协议、频繁“退群”的行为,让盟友与对手均对其承诺失去信任。

正如伊朗驻联合国代表团所言:极限施压只会让伊朗更团结。特朗普的威胁非但未能动摇伊朗政权,反而助长了其国内反美情绪,为强硬派提供了凝聚民意的抓手。中东的下一颗火星在哪里?

当前,美伊对峙已演变为一场“胆小鬼游戏”。特朗普若选择军事打击,可能引发伊朗对以色列或波斯湾油轮的报复,甚至将俄罗斯拖入冲突;若退缩,则面临“对敌软弱”的国内指责。

而哈梅内伊的强硬立场,既是对内稳固权力的需要,也是对地区影响力的宣示——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等势力,随时可能成为反击的“代理武器”。

“霸凌政府的时代该结束了!”哈梅内伊的宣言,不仅是向特朗普的喊话,更是一声对单极世界的挑战。

从德国大选到伊朗僵局,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外交频频碰壁,暴露出美国传统霸权手段的式微。而当“大棒加胡萝卜”失效时,华盛顿是时候反思: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里,对话而非胁迫,才是解决争端的唯一正解。

0 阅读:15

文理晓天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