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因其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常被称为“隐形的健康杀手”。尽管脑干出血在脑出血中仅占约10%,但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却非常高。
什么是脑干出血?脑干出血是指脑干部位的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又称高血压性脑干出血或称脑送血。它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每年约有24人/10万人首次发生脑干出血。脑干出血占所有脑卒中病人的10%-20%,且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脑干出血的主要病因是长期高血压导致的穿支血管退行性变及微小动脉瘤形成。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干出血,而脑干出血的病人中约95%患有高血压。高血压使血管承受较大的冲击,血流切应力长期作用于脑动脉内膜表面,可造成内皮细胞的损伤、脱落或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内膜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微型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微型动脉瘤破裂,引发脑干出血。
除了高血压,脑干出血还可见于其他多种原因,如脑血管畸形、脑动脉淀粉样变性、脑瘤卒中、凝血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真菌性脑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性脑动脉炎、脑外伤等。这些原因导致的脑干出血称为非高血压性脑干出血。
脑干出血的诱因与风险因素脑干出血的发生不仅与高血压等病因相关,还受到多种诱因和风险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干出血诱因和风险因素:
1.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干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收缩压的增高,脑干出血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
2. A型性格:具有A型性格的人容易发生脑干出血,这类人具有强烈的求成、速达欲望,目标过高,热衷于竞争,时间紧迫感强,脾气急躁。精神紧张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脑干出血的风险。
3. 肥胖:肥胖可通过血压因素间接影响脑血管病的发生。体重增加会使血压增高,降低体重可减少患高血压病的危险性。
4. 食盐过量:食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但长期多食则有害。食盐对血管壁有直接损害作用,可增加血管的敏感性,使血容量增加,血压增高,从而增加脑干出血的机会。
5.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性交、便秘、脑力紧张活动等,均是脑干出血的促发因素。
6.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老化,血管弹性降低,增加了脑干出血的风险。
7. 遗传因素:脑干出血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脑干出血的临床表现脑干出血患者常发病突然且症状较重,多数患者出现昏迷,也可出现呕吐、偏瘫、瞳孔缩小、呼吸不规则等临床表现。具体症状包括:
1. 意识障碍:多数患者发病后出现昏迷,少数患者可有头晕、头痛、肢体无力等前驱症状。
2. 呕吐:脑干出血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呕吐。呕吐物多为咖啡样物,病情越重,发生率越高。
3. 偏瘫:脑干出血可引起交叉性瘫痪,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同侧脑神经和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
4. 瞳孔缩小:脑干出血可导致瞳孔针尖样缩小。
5. 呼吸不规则:脑干出血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现象,表现为吹气状或叹息样喘气、潮式呼吸等。
6. 生命体征紊乱:脑干出血可导致生命体征紊乱,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或降低等。
突发脑干出血怎么办?脑干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需要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下是突发脑干出血时的应急处理步骤及后续治疗建议:
一、应急处理
1. 保持冷静:首先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迅速拨打急救电话120,告知医生患者的情况和所在位置。
2.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阻塞气道。可以采用仰头抬颏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
3. 保持体位: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以便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防止误吸。同时,将头部抬高约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4. 控制血压:脑干出血时,血压往往升高。在急救人员的指导下,可给予患者降压药物,如硝普钠、拉贝洛尔等,但要避免血压下降过快或过低。
5. 避免移动: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之前,尽量不要随意移动患者,以免加重出血或造成二次伤害。如果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应就地处理,不可随意移动患者身体。
6. 止血处理:虽然脑干出血无法直接止血,但可以通过控制血压和颅内压来间接止血。急救人员到场后,会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止血和降颅压处理。
二、后续治疗
1.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变化。
2. 控制颅内压: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和脑疝的风险。同时,保持患者头部抬高,促进静脉回流。
3.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面积的脑干出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手术通常在神经外科医生的评估后进行。
4. 药物治疗:使用神经保护剂如尼莫地平等,减少脑细胞损伤,改善患者预后。同时,根据病情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
5. 并发症防治:脑干出血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等。应积极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保证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稳定。
6.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和语言疗法等,以恢复肢体功能、认知功能和语言能力。
脑干出血的诊断与检查脑干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与检查方法:
1. 颅脑CT扫描:颅脑CT扫描是首选检查方法,多数脑干出血应用CT扫描可明确出血的部位和范围。
2. 颅脑MRI检查:怀疑出血由脑梗塞、肿瘤或血管畸形等病因引起时,可做颅脑MRI检查。
3. 血管成像检查:包括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可明确出血是否来源于动脉瘤、血管畸形等。
4. 脑脊液检查:脑干出血时,脑脊液压力常升高,可呈血性。脑脊液标本的获取需要进行腰椎穿刺,必要时可从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进行穿刺采集。
5. 常规化验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检测等化验检查有助于确定基础疾病和目前的状况。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测定等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因和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
脑干出血的治疗脑干出血的治疗目标是挽救病人的生命,预防各种并发症,使病人顺利度过急性期。治疗方法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内科保守治疗:
1.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保持安静和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定时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和意识的变化。
2. 保持呼吸道通畅:松解衣领,取下义齿,侧卧位便于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和防止舌后坠。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液过多者,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3. 保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对清醒且无呕吐者,可试进梳食;意识不清者,3—5日后病情较平稳可鼻饲;有呕吐的病人应禁食;经静脉补充营养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 调整血压:降压不宜过低、过快,血压一般保持在20/12千帕(150/90毫米汞柱)左右为宜。
5. 防治并发症:昏迷病人常发生肺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以预防肺部感染。注意病人口腔清洁,随时吸出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定时更换体位,保持肢体功能位等。
6. 用止血药:常用止血敏、6-氨基已酸、抑肽酶、环甲氨酸等。
手术治疗:
1. 手术适应症:脑干出血量在30ml以上,或者有偏瘫、昏迷等情况时应行手术治疗。
2. 手术方法:主要手术方法有开颅显微镜或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脑室引流术、血块溶解术等。
3. 手术风险:脑干出血病情凶险且进展快,手术治疗难度大、风险高,因此只有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获益。
脑干出血的预防脑干出血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控制血压:坚持服用降血压药物,使血压稳定在安全理想水平,收缩压在20千帕(150毫米汞柱)以下。
2. 改善生活方式: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食量适度,可少量饮酒,忌烟,防止过胖。生活规律化,心胸要宽阔,防止情绪激动,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等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 避免诱因: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便秘等脑干出血的常见诱因。
5. 早期治疗:当有血压升高、高血压性脑病或有出血倾向时,应及时积极治疗,以免导致脑干出血。
脑干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但通过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检查方法以及治疗与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健康杀手。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和积极治疗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是预防脑干出血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