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中国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新一代大模型DeepSeek R1,其多模态推理能力足以匹敌美国最先进的主流大模型,更重要的是,超低训练成本碾压美国OpenAI引发全球关注。这一突破性进展,让许多网友想起了两年前发生在英国直播间的一场国际辩论!
2023年9月13日,英国LBC电台主持人与中国学者高志凯的激烈交锋。彼时,LBC提问“英国视中国为竞争对手”,高志凯直言:“这就错的离谱了,中国在AI、半导体、电动汽车等领域已形成碾压性优势,英国能和中国竞争啥?”
在高志凯发言后,在场的主持人陷入沉默,哑口无言,正如网友犀利评论,我们的目标不是要超越谁,而是星辰大海!这场辩论不仅揭示了中英科技实力的悬殊,更映射出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变迁。
DeepSeek的诞生,是中国AI产业厚积薄发的缩影,其训练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却能实现99.7%的工业场景覆盖。相比之下,英国AI产业仍依赖高校科研与初创企业的小规模创新,缺乏规模化落地的生态支撑。正如高志凯所言:“中国是AI革命的领头羊,英国能竞争啥?”网友幽默评论:“你连这条赛道都挤不进去!”
2024年,中国芯片出货量超2981亿块,而其中的自研芯片更是迅猛增长,覆盖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终端,形成端侧AI推理的“中国标准”。反观英国,虽拥有Arm总部,但其技术授权模式已难以主导生态话语权,老旧模式正在逐步淡出世界舞台!
英国曾短暂登顶欧洲最大电动车市场,2024年销量38.2万辆,略超德国的38.06万辆。然而,这种增长高度依赖强制配额与高额补贴,车企为达标不惜每辆车降价1.2万英镑,而中国电动车企的崛起,则建立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与供应链成本的三重优势上。
以比亚迪为例,其2024年在英销量同比暴增659%,凭借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将整车能耗降低20%,续航提升至800公里。更关键的是,中国AI处理器在车载系统的渗透率已达54亿美元规模,通过多模态模型实现主动决策,而英国车企仍处于“被动辅助”阶段。
英国半导体产业长期聚焦设计环节,但在制造与封装领域几无存在感。更深远的变化在于,英国企业因“脱欧”后的供应链断裂,难以整合欧洲研发资源。2025年,中国半导体专利数突破200项,9亿颗自研芯片搭载于智能终端,形成从移动设备到数据中心的完整产品矩阵。正如专家所述:“全球99%的智能手机算力基石在中国手中,这才是真正的生态护城河。”
高志凯在英国直播间上的回应,本质上揭示了西方对华认知的滞后性:英国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却未意识到双方已不在同一竞争维度。当德国因取消补贴导致电动车销量暴跌时,中国车企正通过AI定义下一代智能汽车;当欧美半导体工厂开工率不足70%时,中国半导体产业正稳步实现国产化替代。
这场技术竞赛的结局或许早已注定,正如DeepSeek 用成本革命颠覆行业规则,中国正以“系统性创新”重塑全球产业链。而对英国而言,与其纠结于“对手”标签,不如正视一个现实:在AI与清洁能源的浪潮中,合作的价值远大于对抗。毕竟,当“日不落帝国”的余晖遇上东方科技的曙光,唯有跳出零和思维,才能避免被时代抛离。
😂英国有啥类?哦,有个狗屁王室
以前英国有豪华品牌汽车,有顶级航空发动机,有先进的军事装备。现在世界顶尖科技一项都不占(5G,芯片,AI,量子,宇航科技)
中国行,我也行[笑着哭]
你不能把你的梦想当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