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明清两朝争着为他平反,是真心还是“作秀”

小双正能量 2025-02-19 16:07:03

建文帝朱允炆,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孙,由于靖难之役,其命运从此发生了改变。

1402 年,朱棣打进南京,朱允炆不知去向。朱棣登基后,把建文年号给废除了,将建文四年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并且废止了建文年间针对祖制开展的改革,吩咐重新修订《明实录》,把对自己不利的内容进行修改,以此来表明自己即位是合法的。

【漫长诉求】

在明朝历史里,要求为建文帝恢复正统地位的声音渐渐出现。到了万历年间,有官员提议给建文帝恢复年号,然而万历只准许恢复年号,并不赞成对其进行全面平反以及恢复正统地位。朝中那些主张对建文帝全面平反的大臣们,就只能把期望寄托在新皇帝登基这件事上了。

在天启和崇祯时期,明朝陷入了艰难困境,处境危急。内部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地出现,外部后金的势力持续地进行侵犯,国家的形势变得衰弱不堪。

朝廷上下都明白,要挽救当前的危机就得鼓励人们忠诚于君主、报效国家,而对建文忠臣进行表彰则是宣扬忠义的重要环节。在那个时候,东林党人士以及那些同情东林党的官员们,都在积极地促成这件事。

1621 年,齐泰、黄子澄的后裔及亲属得到赦免,至此,建文旧臣的亲属全都被赦免了。

不少大臣觉得,要是只给建文时期的大臣恢复名誉,却不给建文帝恢复地位,那忠义就没了支撑。就这样,他们都纷纷上奏章,要求把建文的年号完全恢复,另外编写建文实录,给建文帝定谥号、庙号,还让他的神主牌位进入太庙接受祭祀。

当下,夸赞建文帝是大势所趋。大家都惦念着他当政时的宽厚仁慈,像他施行的那些减轻百姓徭役赋税的政策,让百姓的负担变轻了,这和当下的实际统治状况形成了强烈反差,体现出人们对当下统治的不悦。

然而,天启皇帝由于成祖即位的合法性这一问题,一直不敢表示同意;崇祯皇帝多次下达命令进行讨论,可最终也没个结果。

尽管朝臣们使劲替朱棣辩解,表明给建文帝平反不会对成祖登基的合法性造成影响,可皇帝心里还是有所担忧。不过,在这个时期,要求为建文帝全面平反的舆论压力已经出现了,给日后的平反工作打下了根基。

【南明平反】

1644 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崇祯皇帝上吊死了,明朝就此覆灭。就在同一年的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当皇帝了,成立了南明弘光朝。

在弘光朝的七月,弘光帝颁下诏书,给建文帝追加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确定庙号为惠宗,其神主被准许进入太庙接受祭祀。

那时太庙还没建成,就先把神主安置在明孝陵,还着手安排补修的事,另外也补写文实录。到了这个时候,官方完全给建文帝平反了,把他的正统地位全面恢复了。

弘光帝这么做有两个原因。

其一,弘光政权的正统性存在敏感问题。弘光帝并非是崇祯生前指定的合法继承人,而给建文帝平反,完成明朝从永乐到崇祯没有完成的事,这样可以表明自己继承了大明崇祯朝,以此来彰显自身是天下正统。

其二,南明的情况很不乐观,内忧外患严重,形势特别危险。在内部,有政治方面的争斗;在外部,遭到清军、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以及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的威胁。

让建文帝恢复正统地位,对建文忠臣予以表彰,这样一来,既可以拉拢那些始终盼望恢复建文帝正统的大臣,又能够鼓舞更多的人忠诚于君主、报效国家,从而守护住所剩不多的大明江山。

不过呢,弘光朝存续的时间很短,才一年多就被清朝给消灭了,所以它为建文帝平反所产生的影响,在那个时候没能完全体现出来。

【清朝的承认】

明朝覆亡之后,那些对明朝忠心耿耿的读书人表现出了各不相同的态度。有一部分读书人决定隐居起来,化身为明遗民,他们编著明史来缅怀过去的国家,并对明朝的灭亡进行思索。

谈迁编写《国榷》时,书中承接了弘光朝对于建文帝正统地位的看法,以弘光朝给建文帝所定的庙号、谥号来称呼他,同时暗含着对明成祖的批判,体现出对明朝的眷恋以及对清朝统治的反感。

那些为清廷效力的明朝士人所撰写的史书,像傅维麟的《明书》、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确实认可建文帝的正统地位,然而由于清朝不认可南明的正统性,仅仅把朱允炆称作建文皇帝,并不采用南明给予的庙号和谥号。

清朝官方针对建文帝正统地位的态度在《明史》中有所体现。

乾隆初年完成的《明史》中用建文皇帝来称呼朱允炆,乾隆觉得这样不对。他认为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孙,继承了大统,当了四年皇帝,显然是天下之主,不给个谥号是不合适的。

于是,乾隆把谥号恭闵惠皇帝赐予他,还将其神主安置在历代帝王庙中进行祭祀。乾隆登基的时候,清朝入关差不多有一百年了,经由好几代君主的努力治理,清朝的统治变得稳固。

乾隆顺应此种心理,给建文帝追加谥号,认可其正统地位,并且编纂了《圣朝殉节诸臣录》,为建文朝的忠臣议定谥号,对他们的忠义予以褒扬,借此培育臣民忠君报国的思想,就这样,建文帝的正统地位在清朝被官方正式予以承认。

建文帝朱允炆得以被平反,恢复其正统地位,这一过程极为漫长且充满曲折,从明朝开始,经过南明弘光朝,一直到清朝才得以实现。

这不单单是他个人命运的跌宕,而且是不同时期政治以及社会心理的体现,对于明清历史的研究极具重要性,还为我们知晓古代政治文化与正统观念的发展变化给予了宝贵的角度。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