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卡脖子也要用美芯片?英伟达狂揽900亿订单,黄仁勋赚4200亿
在2024年的全球科技版图上,芯片之战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尤其对于中国而言,这一年的芯片历程,不仅是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对国际供应链依赖关系深刻反思的一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卡脖子”成为了一个频繁出现的关键词,而英伟达(NVIDIA),这家全球领先的图形处理器(GPU)制造商,以其独特的市场策略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在这场博弈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英伟达的辉煌之年
回顾2024年,英伟达无疑是科技领域的最大赢家之一。从年初到年末,其市值实现了惊人的增长,从3.54万亿美元起步,伴随着公司业绩的持续攀升,股价更是高歌猛进,涨幅达到了惊人的141%。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英伟达在人工智能(AI)、数据中心、游戏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开花,尤其是AI芯片的需求激增,为英伟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作为英伟达的掌舵人,黄仁勋的个人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从年初到年末,其净资产暴涨至605亿美元,约合4200多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财富增长最快的人之一。这不仅仅是个人成功的象征,更是英伟达在全球市场上影响力扩大的直接体现。
中国市场的双刃剑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对于英伟达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据统计,中国市场占据了英伟达全球销售总额的25%,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板块。然而,随着中美科技竞争的加剧,英伟达在中国的业务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商务部对A100等高端芯片的出口管制,无疑给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蒙上了一层阴影。
尽管如此,英伟达并未选择彻底放弃中国市场。面对管制措施,英伟达采取了迂回策略,推出了算力下调的A800、H800芯片,即所谓的“阉割版”芯片,以满足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其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灵活应对的能力。
据报道,2024年英伟达预计向中国交付100万颗AI芯片,总价值高达9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颗芯片售价9万元。这一价格远高于普通芯片,甚至与黄金相比也毫不逊色,但即便如此,中国市场对高性能AI芯片的需求依然旺盛,供不应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可以说卡脖子也要用美芯片了!
中国芯的挑战与希望
面对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的强势地位,中国芯片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AI芯片领域,中国与美西方之间的技术差距仍然显著,且由于技术封锁和市场限制,这种差距在短期内难以缩小。即便是经过“阉割”的英伟达芯片,其性能仍然远超当前国产AI芯片的水平,这无疑给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然而,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在外部压力下,中国芯片产业正加速推进自主可控的创新进程。以华为为代表的企业,带着麒麟9000S处理器等自主芯片强势回归,不仅展示了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也为中国芯片产业树立了信心。尽管前路漫漫,但每一步的坚实迈进,都是向着自主可控目标的重要跨越。
展望未来:合作与竞争并存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单一国家或企业都无法完全独立于世界之外。英伟达与中国市场的微妙平衡,既是国际格局复杂性的体现,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合作共赢理念的考验。未来,如何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实现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深化,将是中英伟达与中国乃至全球芯片产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如今中国在AI芯片领域还比较落后,所以卡脖子也要用美芯片;对于中国而言,加强自主研发,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能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环境,是实现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只有应理性看待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通过持续投入、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才能逐步缩小这一差距。
这些芯片公司动不动就扯上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