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否能走出“循环怪圈”呢?

姜子淳晨色聊 2025-02-11 15:19:05

01 王朝更迭的怪圈

中国历史的循环怪圈是一个表象,它在变革和演化当中不断地进行探索,进行文明。

前边我们从“碰撞融合”与“化民成俗”两个角度,梳理了宋代以来中国历史演变的两条线索。

今天我们就走进明清时期,来面对一个千年的谜题。

那就是:

历史能否走出王朝治乱循环的怪圈?

历史的绵延是无意义的时间流逝吗?

其中到底有没有逻辑和方向?

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一句很著名的唱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看看大明王朝,哗啦啦树倒猢狲散。就像《红楼梦》里描写的大观园,元春省亲的时候,烈火烹油,繁花似锦,说不尽的富贵风流。到头来,还不是“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翠草枯杨,曾是歌舞场。”最终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这是明清时期,很多中国士人心中产生的历史幻灭感和虚无感。就觉得一朝朝一代代,治乱循环,看不到什么方向和意义。

治乱循环是一种规律,有规律可循也是一件好事,它会给人希望,特别是碰到乱世的时候,会给人一种接受、忍耐的动力。

我们可以做好眼前当下,埋头耕耘,期待下一个治世的到来。但是如果这样的循环反复发生,又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就觉得历史也好、政治也好,绕来绕去就在这兜圈子,很多人不知付出多少血汗辛劳,但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之下,似乎又毫无意义。

这种感受其实并不奇怪,我们现代人同样也会面对类似的荒诞、虚无的心灵困境。

但确实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明清易代之后,当时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幻灭感呢?

这种幻灭感是被如何克服,又对当今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依依来看。

佛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历史观的影响,先来说说明清易代之后,人们的历史幻灭感加重的原因。

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很大,佛教缘起性空的世界观加重了人们的历史幻灭感;

另一方面,中国历史长期存在的困境,在明清易代之后,产生了一个总的爆发。

首先,在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当中,佛教思想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影响因素。佛教的核心观点是缘起性空。

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历史过程可以用“成、住、坏、空”来概括。

成就、 安住、破坏、离散,在这个自然过程中,呈现出万事万物的缘起缘灭和四大皆空。

这种缘起性空的世界观,也会演变成一种历史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万物都 是如此,王朝是这样,历史也是这样意义是短暂的幻象,而本质则是虚空。

从佛教修行的角度,体悟到这种“空”性,把人导向寂静涅槃的境界,这是一种个体层面的宗教哲学。

但是作为一种历史观,它也有强烈的破坏性,人容易被表面的生灭现象所遮蔽,觉得“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不过如此,“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以消极避世的态 度对待人事,反而会忽视历史深层的规律和意义。

【治乱循环带来的颠覆感和幻灭感】

而另一方面,数千年来王朝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也确实会让读史者产生一种颠覆感和幻灭感。

特别是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历史尤其是一部伤心的血泪史。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到侯景之乱、梁元帝江陵焚书、陈后主亡国被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时著名诗人庾信写《哀江南赋》表达的就是这种悲凉与绝望,曾经如此辉煌的南朝,代表了华夏正统,但是前途却一片灰暗。

好不容易建立起大一统的隋唐王朝,可是安史之乱让开元天宝盛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

杜甫写诗回忆那个美好的时代:“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然而这样美好一去不复返了,在后人的心中留下永远的惆怅与遗憾。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中原王朝再一次“衣冠南渡”。南宋人回想起宋徽宗朝的繁华,觉得人生就像一场大梦。

当时有一部书叫做《东京梦华录》就是回忆北宋末首都开封的繁华,那生活的丰富多彩程度,比起现代都市也差不到哪儿去。

让人痴迷留恋,但也真的如同黄粱一梦,像一个美丽的泡泡一戳,就破了。同样,明代覆亡也给人类似的感觉,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虽然国家有很多问题,但至少整个社会还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繁荣。

崇祯皇帝上台,大家都觉得出来一个圣明天子,除掉魏忠贤这批阉党,天下要太平 了。

可是结果谁也没想到,没多久李闯王打进北京城,皇帝在煤山上吊死了。之后清兵 入关,扬州十日,国破家亡的熟悉戏码再次上演。历史似乎又一次陷进了轮回当中。

时过境迁,我们现在回顾那段历史,当然知道明代衰亡的原因很复杂,有气候变化的影响,还有世界格局变化的作用。

但是身在其中的人,感受更直接、更深刻的还是“兴亡”。经历了这些世变反复之后,人的内心很容易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

明清时期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包含着这样的悲情控诉和自怨自伤。

比如《红楼梦》里的《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命运残酷的真相,也是对人心灵的压抑折磨。

【历史幻灭感中包含的信念】

就任由这种幻灭感统治自己,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能做了吗?

当然不是,恰恰是在这样一种悲伤与幻灭的情绪里,包含了一种不甘心,一种期待,甚至是一种信念,存在于人性中,也存在于大历史的深处,越是在最黑暗的时刻,越会绽放出夺 目的光华。

我们会发现,中国历史上每次经历这种国破家亡的重大事件后,一方面会有悲观情绪的宣泄,但同样也会有挺立的傲骨,会有真知灼见的绽放,会出现伟大的思想者,为文明去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南宋灭亡,崖山海战十万军民蹈海而死,这是一个很悲情甚至绝望的历史关头,但是有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像一道火光, 点亮了这个至暗时刻。

明清之际,在这样一个被幻灭感所笼罩的时空情境下,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些思想家。

他们带着一种文化批判的视角,去回溯历史。顾炎武对晚明以来过于务虚的学术风气进行了系统反思,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学问追求。

黄宗羲在他的著作《明夷待访录》里面,对皇帝制度本身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批评,他的观点是中国近代摆脱帝制,走向共和的空谷足音,孙中山他们这一代人,可以说就是站在黄宗羲的肩膀之上。

而王夫之在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后,隐居船山写作,他从哲学的本原层面,从人性论和历史观的层面,对整个中华文明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思考。

可以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站在一个颠覆幻灭的心灵废墟上,但是这样的废墟没有把他们打垮,反而让他们冷静清醒,去探索一种更为坚实的文化根基。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清代学术风气上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型,从宋明时期的理学、心学,转向了务实的“朴学”,就是文字学、文献学。

这种风气一方面是受到清代文字狱等高压政治的影响,但同时也客观反映出中国文化演进的内在规律。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古代经典,特别是先秦经典。而想要读懂先秦的书,就必须要有扎实的文献基础。

清代学者用极致细密的功夫,对先秦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校勘,在这个基础上,后人才能对古代经典,对先秦诸子百家,对中国文明的内核有准确的认知。

这种学术风气 的转变,给中国现代文明的再造提供了一个从文献到思想上的准备酝酿。

如果说近代西学东渐,拥抱西方文明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或者触媒,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储备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和变革的动力。

所以,历史循环的幻灭感,看似消极,但其实里面蕴含着文明向前发展所需要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呢?想想看,之所以会幻灭,还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有对理想社会、大同之治的期待和向往。

有理想、有期盼,但是一直挣扎反复,实现不了,才会产生“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痛苦,痛苦到极致,才会幻灭。

就好像一个人,表面看上去每天嘻嘻哈哈,好像在游戏人生,但其实内心是非常压抑痛苦的,每时每刻都在承受着一种内在的折磨感。

人生真的就是这么无聊吗?历史真的这么没有意义吗?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能够给他提供一个目标与信念,让他找到一个人生支点,就会发现:经历过心灵荒芜与痛苦的人,会呈现出真正的坚定与强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历史长期治乱循环笼罩在人心头的压抑感,同时也是时间所蕴藉的深厚力量,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其中爆发的变革能量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我想说的结论是:王朝的治乱循环只是表象,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建构中国文明主体性的演化历程。

从深度的方面看,宋元明清以来,思想者们一直不断地在学理层面上探索:人性是什么,人应当如何活着,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些最本质的哲学问题。

而在广度的层面,从辽宋金,到元明清, 中原的政治文化和北方民族的治理模式在碰撞中深度融合,这是我们建构现代中国超大规模性一个必须经历的历史过程,其中有反复,有折磨,有痛苦。

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总体是成功的,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一个在思想、文化、语言、价值观等各方面都高度统合的中华文明共同体。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纵观整个世界可以说是独一份。实际上,共同的宗教信仰不会带来统一,有时恰恰是分裂的根源,因为宗教是很容易产生教派的,教派一旦分裂那是你死我活的事情。

同样,强大的力量、共同的利益,也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向心力,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征服帝国,打下了辽阔的疆域,但没过多久就土崩瓦解。

只有我们中国,在过去千年历史当中,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不断砥砺,就像犁一块土地一样,反反复复,深入骨髓,才能够把我们文明的这种共性真正建立起来。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历史的循环怪圈是一个表象,它在变革和演化当中不断地进行探索,进行文明迭代。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个才是中国历史所呈现出的深层本质。

最后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代人同样面临着生存意义的危机与困惑,也很容易陷入虚无幻灭的情绪中。

通过阅读历史,能够应对这种心灵危机吗?历史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END——

1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