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着我》节目停播多年后,观众都在寻找李七月的下落,她一直是节目的灵魂人物,但现在好像在农业频道默默无闻地主持着一些收视率不高的节目,这让人感到特别唏嘘和惋惜。
当年《等着我》在央视一开播就创造了超高收视率,一个节目让全国五分之一的人都守在电视机前,倪萍每次说家都会跟着流泪鼓掌,而舒冬和李七月也因为这档节目一炮而红,成为央视最炙手可热的年轻主持人。
那时候舒冬像个超级英雄一样,拿着泛黄的老照片跑遍全国各地寻找走失的亲人,他的寻人故事不知道感动了多少观众,每次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时,网友们都会给他点赞加则扮演着一个特别温柔的角色,她总是能站在寻亲人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心情,特别是那次她蹲下来给一位八旬老兵擦眼泪的画面,让所有观众都记住了她那双温柔的眼睛。
节目最开始是倪萍主持的,后来倪萍退居幕后了,舒冬就成了节目里的主心骨,他一个人撑起了整个节目的收视率,每期节目都会有感人的故事,观众们都被他的专业和敬业打动。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2022年节目突然改版了,舒冬被安排去主持《生活圈》这样一个教做菜的日播节目,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落差,因为《生活圈》的经费和影响力都远远比不上《等着我》。
李七月的遭遇更让人觉得可惜,她在《等着我》停播后就被调到了农业频道,这个频道的收视率一直都不高,而且主要面向农村观众,对于一个曾经的当红主持人来说,这样的安排确实有点打击。
现在的李七月几乎看不到什么镜头了,她在央视的存在感越来越低,特别是随着一些新面孔的出现,她好像慢慢被边缘化了,农业频道主持人这个身份也限制了她的发展空间。
舒冬虽然也被调岗了,但他还是在坚持,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来背菜谱,为的就是能在《生活圈》里多露露脸,保住自己的出镜率,这种拼劲儿让人心疼。
这两个人的遭遇其实反映了央视主持人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一个爆款节目可以让你一夜成名,但是当节目停播了,你的光环也就慢慢消失了。
现在央视比较重视《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这些节目的主持人要么是资历很深的老将,要么就是新培养的年轻人,像舒冬李七月这样的中生代主持人反而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位置。
对于主持人来说,要么你是顶级流量,要么你就是新人,中间这个年龄段的人最尴尬,因为你既不够老资历,又不够新鲜,很容易就被市场遗忘。
舒冬和李七月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电视台这个圈子里,没有谁能永远红下去,当爆款节目退潮了,当新人不断涌入的时候,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主持人也要学会重新找路。
现在的媒体环境变化太快了,传统电视台的主持人必须要学会转型,比如说去做短视频,去做自媒体,或者去尝试其他的领域,不然很容易就被淘汰。
像舒冬这样转型做美食节目,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至少他还在坚持,还在努力适应新的角色,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李七月虽然现在在农业频道默默无闻,但是她也在尝试做一些改变,比如说去做一些农业类的短视频,去挖掘农村题材的新故事,这也是一种转型的尝试。
对于这些主持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要总是活在过去的辉煌里,要学会接受现实,然后再重新出发。
现在的观众都喜欢看短视频,喜欢看网络直播,传统电视节目的受众越来越少,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要与时俱进,要学会使用新的传播方式。
有些主持人选择去做制作人,参与节目的策划和创作,有些主持人选择去开工作室,做自己的品牌,这些都是不错的转型方向。
对于年轻观众来说,他们更喜欢看那些接地气的,有个性的主持人,所以传统电视台的主持人如果想要吸引年轻观众,就必须要改变自己的风格和形象。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主持人的价值不再仅仅体现在镜头前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特性,要有自己的个人品牌,要能够吸引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