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这次真的有点不太一样!
以往美国电影往往会塑造一个上流社会的白人,和一个老实可靠的黑人。
这一次,却反了过来,唐·谢利,黑人钢琴家,从小生活在富人区——纽约曼哈顿,一个只有非常富有的人才能住起的地方,更不要说他住在如宫殿般的房子里了。
唐·谢利凭着自己的努力,拥有三个博士学位,会八种语言,还是一个著名的钢琴家,他生活的纽约,在60年代对黑人的歧视不怎么激烈的,他可以悠闲的在富人区演奏,拿着高额演出费,偏偏这位上流社会的人想出去见一见「世面」,要去美国南方的几个州进行巡回演出。
谁都知道,美国南方对黑人有诸多的「限制」,出版社为此出版了《绿皮书》,告诉在南方出行的黑人要住在哪里,哪里不要去,那个地方夜晚最好不要出门。
唐·谢利想了解一下这个国家的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念头占了上风。
出行前,他雇佣了白人司机托尼·利普。
这个家伙,人到中年,家里经常为钱发愁,从部队退役后在酒吧做类似保安的工作,偏偏出了点事情,酒吧要停业两个月。托尼·利普应聘了唐·谢利的专职司机,好在薪水不低,唯一不太好的就是要出门几个月,这对能赚钱的他来说,应该是「毫无问题」。
托尼·利普本来挺歧视黑人的,虽然他是个穷人,家里一切都是省着用,当两个黑人去帮忙在他家厨房喝了杯水走了之后,托尼·利普还是把杯子给扔掉了,可见他的心里也有一定的歧视存在,或者说是「随大流」有自己是白人的优越感。这一点像城市里的房东,总是对乡下来的房客有着各种各样的歧视。
故事从两个人一路出行遇到的各种冲突展开,
托尼·利普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而唐·谢利有着上层社会的优雅,两人的不同经历制造的冲突,到了让人捧腹大笑的阶段。
托尼·利普见到肯德基像见到了亲人,嘴里说的话没几句优雅的汇有点贪小便宜,顺手拿了店家卖的绿松石,以及喜欢吃炸鸡腿这类不健康食品,曾经和人比赛吃汉堡,一口气吃了26个,赢了50美元。
他也有好的一面,性格随和,有一种我们称之为「侠义」的基因在里面,喜欢打抱不平,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好几次他把唐·谢利从危机中解救出来。
唐·谢利,原本在纽约生活优渥,偏要去南方溜达,对遭遇的屈辱尽管有心理准备,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点什么,但现实让他遭遇的难题比想象中要深刻的多,他是一个忧郁的人,弹琴之外,沉默寡言,没有朋友,喜欢一个人独自饮酒。
他谈吐优雅,举止得体,并希望托尼·利普也这样做,托尼·利普才懒得改变自己,他觉得呆在自己的「舒适区」挺好的。
最终,两人的演出之旅,不但是克服困难的演出,面对各种对黑人的歧视,托尼·利普努力争取他的权益,但都无济于事。
圣诞节的晚上,两人经历了各种磨难回到纽约,托尼·利普邀请唐·谢利去家里认识一下他的家人,唐·谢利拒绝了,他知道那一屋子的白人,他的出现对他们来说很麻烦。
回到冷清的家里,唐·谢利一个人安静的坐着,陷入了沉思和孤独。托尼·利普一大家族人热热闹闹的过圣诞节,很晚的时候,唐·谢利忽然带着香槟酒登门来拜访,惊呆了一屋子的白人。
但很快就有人说,快给他让个地方,众人这才恢复过来。因为他们也从来没有和一个黑人过圣诞节。
这时候,托尼·利普的妻子从厨房走了出来,见到唐·谢利,她热情地给了他一个大拥抱,并在他耳边轻声说感谢他教导自己的老公,她才能收到那么动情的情书。故事到这里就基本上结束了,也预示着消融种族歧视的开始。
由此,看完电影然我想到,我们生活的地方有没有「歧视」?
细想之下,虽然没有那么激烈,但也有一些歧视不容忽视,比如城乡歧视,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这一点,租过房子的人都体会过,上过学的人都体会过。
城里生活更多的是职业歧视,一层比一层的「鄙视链」,还有就是学历的歧视,这一点,不用解释,没有985,211,基本上就和外企,国企这些大型企业没缘分了,有幸能进入这样的企业人士,也许更能体会到学历歧视给自己的压力。
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记得的名字了,落魄的旗人依然想在外面显示自己的「贵族」生活,提笼架鸟,无所事事,为了让别人羡慕自己的生活,走出家门的时候特意在嘴唇上抹了一层猪油,预示着生活富足,在被人高看一眼的同时,也歧视那些吃不饱的人。
最后想说的,其实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无处不在的歧视当中,
比如你没车,
比如你没房,
比如你穿的不行,
这些都是会被列入歧视的日常。
大家有什么被歧视的经历,不妨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