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金鸡奖的争议,直接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李庚希和雷佳音的获奖,让很多人都觉得并不是特别的合理,尤其是沈腾的缺席,更是让不少人觉得其中似乎是另有蹊跷的地方。
但其实关于这件事情,之前喜剧大师陈佩斯就曾经说过答案,这也是很多演员没办法拿奖的原因之一。
那么陈佩斯说了什么?沈腾又为什么不愿意去金鸡奖现场呢?
金鸡奖争议2023年金鸡奖盛典热闹非凡,但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雷佳音因《第二十条》获得影帝称号,李庚希凭借《我们一起摇太阳》荣获影后殊荣,然而,网络上却充斥着质疑的声音。
“水奖”、“资源咖”、“预制菜影后”等标签此起彼伏,将本该庄重的颁奖典礼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其中,李庚希的获奖尤为引人注目,这位年轻演员出道以来,参演作品虽多,却常被指责复制成功路径,缺乏个人特色。
从《小别离》到《小欢喜》,从《庆余年》到《雪中悍刀行》,她似乎总在追逐爆款的脚步,网友们甚至将她戏称为“预制菜”影后,调侃其演技如同预制菜一般,缺乏灵魂和个性,还有传言称其背后有资本加持,这无疑加剧了公众的质疑。
雷佳音的获奖,同样引发了热议,虽然之前因为《人世间》拿下了飞天、金鹰、白玉兰三项大奖,可他在《第二十条》里的表现却有人夸有人贬,有人认为他只是将“窝囊中年男人”的形象再次演绎了一遍,并未展现出突破性的演技。
林保怡和他人一起被提名,在电影《白日之下》里的表现也挺出色,有网友觉得林保怡的演技更厉害,林保怡这么一说“提名就满意”,结果反而引起大家对雷佳音获奖的怀疑。
然而,在这一片喧嚣之中,却有一位重要人物的缺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沈腾,作为最佳男主候选人,沈腾既没到场领奖,也没在微博啥的晒过相关消息。
这种“神隐”的操作,无疑是对金鸡奖的一种无声抗议,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沈腾的缺席,究竟意味着什么?他屡次在主流奖项中失利,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他的价值是否被低估?
屡战屡败的背后沈腾在电影圈的打拼,可谓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他演的电影票房一路飙升,成了观众心目中的“百亿巨星”,然而,在主流电影奖项的角逐中,他却屡屡铩羽而归,仿佛中了“陪跑魔咒”。
2022年的百花奖评选最佳男主角,沈腾与吴京、张译、刘烨、易烊千玺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同台竞技,最终,张译以38票的绝对优势胜出,刘烨获得28票,易烊千玺15票,吴京13票,而沈腾,却令人意外地获得了0票。
这消息一出,网上瞬间炸开了,大家都惊呆了,人们纷纷质疑:票房如此之高,人气如此之旺的沈腾,为何在专业评审眼中却“一文不值”?
2023年的百花奖,沈腾再次遭遇滑铁卢,在评选期内,他主演的《独行月球》、《满江红》和《飞驰人生2》三部电影票房累计破百亿,成绩斐然。
然而,他却连初选都没能进入,更遑论提名影帝,这种“被拒之门外”的待遇,无疑是对其电影成就的一种否定,沈腾在《飞驰人生2》里终于拿下了金鸡奖男主角提名,让粉丝们激动不已。
然而,最终的奖项却花落雷佳音,沈腾再次成为陪跑者,从百花奖的零票,到金鸡奖的缺席,沈腾在主流奖项中的边缘地位,令人唏叹,他的人气与票房成绩差得挺多,这也反映出喜剧演员在主流电影奖里挺难混的。
喜剧演员的困境纵观国内主流电影奖项,不难发现,文艺片和历史正剧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喜剧片则常常被视为“小众”和“娱乐性”的代表,难以获得评委的青睐,喜剧演员在拿奖这方面,因为体制的偏向,一开始就不占优势。
正如王晶所言,许多导演将拍摄喜剧视为赚钱的手段,而非追求艺术价值的途径,这种观念,无疑加深了喜剧电影的“工具化”属性,使其在艺术性上难以与其他类型电影相提并论。
除了体制性的偏见,喜剧类型本身的限制,也成为喜剧演员难以获得奖项的重要原因,为了逗乐观众,演员得使出浑身解数,可这样一来,角色形象就显得单薄,不够立体,沈腾在《我和我的父辈》里演的“邢一浩”,被一些百花奖的观众评委说没怎么突破,感觉也不太新鲜。
这种评价,反映出喜剧演员在角色塑造上所面临的困境:如何既能保证喜剧效果,又能塑造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人物形象?
人们常有的对喜剧演员的看法,这其实也是影响他们成长的一大障碍,沈腾的搞笑形象大家都很喜欢,大家都习惯了看他那有点“不要脸”的搞笑方式,这使得他在尝试转型时,常常会遭遇观众的“不适应”。
沈腾在《满江红》里,演的张大受刑那段戏,情绪挺丰富,很多人因为之前看惯了他演的喜剧,所以觉得他的戏里那点苦很难感同身受,这种刻板印象,如同一道无形的墙,阻碍着喜剧演员的突破和发展。
黄晓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凭借《中国合伙人》获得了金鸡、百花和华表奖的“影帝大满贯”,之后又凭借《烈火英雄》再次获得金鸡影帝。
不过,他后来的电影票房一般,最后连一线影帝的位置都不保,成了个二线电视剧演员,这说明,奖项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过度依赖奖项,反而可能导致演员忽略了市场和观众的需求,最终走向下坡路。
沈腾的转型之路深知喜剧演员发展局限性的沈腾,并非没有尝试过转型,他参演的犯罪题材电影《逆鳞》,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这部电影里,他扮演了一个严肃狡猾的大哥,和以前演的搞笑角色完全不一样,这显然看出他想要挑战自己,尝试更多不同类型的角色。
然而,《逆鳞》的票房却惨淡收场,上映4天仅收获7716万,与他其他作品的票房成绩相去甚远,这次的转型尝试,无疑对沈腾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市场和观众的反应,似乎在提醒他:转型之路并非坦途,喜剧演员的标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撕掉。
沈腾想转行挺难的,这事儿其实很多喜剧演员都遇到过,人们对演员的常见看法,常常会让他们在看电影时先入为主,即便演员在表演上做出了改变,观众也可能难以接受,甚至会产生“出戏”的感觉,转变后的作品得有好质量才行。
作品本身没吸引力,就算演员演技再棒,也难赢得观众的喜爱,然而,喜剧演员的转型并非没有成功的先例,赵本山演的《落叶归根》那部电影挺成功的,这部影片以喜剧开场,却在结尾处展现了深刻的人性反思。
赵本山饰演的农民工老赵,将好友的尸体一路护送回家乡,最终的痛哭,也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弦,这部影片的成功,证明了喜剧演员并非只能局限于搞笑,他们同样可以演绎出感人至深的故事,塑造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人物形象。
陈佩斯的话尽管在主流奖项上屡屡受挫,但沈腾的价值,远不止于奖杯的肯定,他的高票房号召力,证明了他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他的笑话和欢乐,奖项是衡量不了的。
其实沈腾的事情,喜剧大师陈佩斯也曾经经历过,陈佩斯虽然没拿到过太多主流奖项,但他在观众心里始终是喜剧界的佼佼者,演员的价值不能光靠奖项来评判,真正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观众们的喜爱和肯定。
陈佩斯曾经也回应过自己没有获奖的原因,当时陈佩斯回应自己没有获奖,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干净的人,这几乎就是在撕开这个行业的黑幕。
而沈腾缺席金鸡奖的举动,或许可以解读为一种对现有奖项体制的无声抗议,也体现了他对自身价值的自信,他不用奖杯说话,因为大家心里早把他当成“金牌得主”了。
本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