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现象特别上头——
"我太难了"已经从梗变成了口头禅。前两天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小姑娘抱着平板,一边看网课一边哭。旁边的大姐递纸巾的时候,她说了句"我太难了"。
不是段子,是真实发生的。你有没有发现,这句"我太难了",正在成为年轻人的集体叹息。不装了,摊牌了。
现在的年轻人,从睁眼到闭眼,都在和"难"打交道。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刷手机,是算钱。房贷车贷信用卡,月底之前能不能还上?
工资什么时候到账?今天买菜的预算还剩多少?地铁里挤满了低头看手机的人。
有人在学英语,有人在刷题库,有人在看职场课程。耳机里飘出"欢迎来到樊登读书",旁边的小哥正在用超级记忆法背单词。干啥都难。
工作难,生活更难。35岁危机还没到,30岁危机先来了。25岁刚毕业就开始焦虑。
现在连应届生都在担心,自己会不会毕业即失业。数据说,2023年高校毕业生突破1158万。但人才市场的招聘岗位,比去年少了三成。
所以你看,地铁里的小姑娘哭得一点也不夸张。更魔幻的是。难,已经变成了一门生意。
各种职场培训课程,打着"35岁危机自救指南"的旗号。理财平台告诉你:"不投资就会被通货膨胀淘汰"。自媒体号天天喊:"不做副业就会被时代抛弃"。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太爱抱怨了。动不动就喊"我太难了",是不是矫情?真的是这样吗?
翻开朋友圈。今天的年轻人,哪个不是在拼命努力?早上六点的健身房里,都是赶在上班前来撸铁的年轻人。
晚上十一点的写字楼里,还亮着无数盏灯。周末图书馆自习室,人比平时商场还要多。他们不是不努力。
只是努力的方向,好像总是找不准。更要命的是。努力似乎也变得不值钱了。
前段时间刷到一个新闻:某互联网大厂的员工,连续加班21天后猝死。评论区清一色的"别太认真"、"卷不动就躺平"。
但真的能躺平吗?房价在那挂着,每个月的房贷要还。父母渐渐老去,医疗费用在上涨。结婚要钱,生娃要钱,娃上学要钱。所以啊,难,不是矫情。是这个时代给年轻人出的一道死亡题。答对了,可能还是白卷。答错了,直接出局。更可怕的是。这种难,正在变成一种集体共识。年轻人开始互相取暖:"你也觉得难啊?那就对了。""活着就不错了,哪能指望过得好?"难,成了一种自我安慰。也成了一种自我放弃。但是。当我们都在喊"太难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么难?是房价太高?是就业不足?是通货膨胀?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把年轻人逼进了一个死胡同?细想想。我们的父辈,年轻时也不容易。他们经历过下岗潮,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但他们似乎没有这么"难"。因为那时候,还有希望。干一行专一行,踏实肯干就有出路。经济在上升,机会在增加,明天总会更好。而现在呢?机会在减少,上升通道在收窄。努力也未必有回报,躺平又不甘心。所以。与其说是难,不如说是迷茫。与其说是无力,不如说是无助。但请记住。承认"难"不是认输,而是开始。当我们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就是改变的开始。毕竟啊。时代再难,人生还得继续。与其在"难"字上纠结,不如想想怎么把"难"变成"南"。至少。方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