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陶德曼调停”全程回顾:谈判桌上的较量同样惊心动魄

高哥贯通古今 2025-03-06 05:09:48

近日,美国开始调停俄乌之战。乌克兰人除了在战场上的拼杀之外,又要在谈判桌上折冲樽俎。这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九十年前,中国抗日战争之际,德国大使陶德曼调停那一幕。我们回顾一下当年陶德曼调停时的整个过程,大概就会充分理解今天的泽连斯基为什么不肯对着美国的压力让步了。

下面就来讲述一下,1937年陶德曼调停的详细过程。

(一)

首先咱们要明确的一点是,之所以会有这个“陶德曼调停”的出现,那是中国抗日军民浴血奋战,打出来的结果。这里面特别是淞沪会战的拼杀,导致了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列强都逐渐有所转变。

七七事变刚刚爆发之时,蒋介石曾经在7月21日至28日的一周时间内,先后约见了英国大使许阁森、美国大使詹森、德国大使陶德曼、意大利大使柯莱、苏联大使波格莫洛夫以及法国大使那齐雅等人。

蒋介石当时就希望列强之中能有人站出来帮帮中国,调停一下中日冲突。然而,各位大使们都一致地表示拒绝。

这就跟俄乌战争刚刚爆发时的情景一样,各国大使们都认定中国肯定是要完了,日本人当时虽然没有吹出“一小时二十二分”这样的牛皮,但是也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在三个月内灭掉中国。对此,欧美列强显然是都在心里认同这个说法的。

你眼看就要完了,我还有什么必要去帮助你?为了一个即将咽气的国家去得罪日本太不值了。所以,在那一刻,蒋介石可谓是呼天不应、叫地不灵,没有办法,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

八月十三日,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与日本陆军主力展开浴血拼杀,激烈的战斗打了将近三个月,还是没有分出胜负。这样一来,列强们的态度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列强们发现,日本原来并不像他自吹的那么强大,战争看来要变得漫长无期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强的态度都开始慢慢地发生了变化。甚至就连日本自己内部都开始出现了主和的声音。

在这其中,由于德国在亚洲的利益较多,同时,德国是把中日两国都当成自己的盟友来看待的,损失掉哪一个,他们都不情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开始主动地表示要进行调停工作。

10月初,德国政府正式表态:希望中日两国通过谈判来解决矛盾,尽快实现停火。

10月下旬,德国驻中国大使陶德曼在上海与日本驻中国大使川越茂会见,想要试探一下日本的态度。

陶德曼

川越茂说:日本的基本态度是中国必须断绝与苏联的关系,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同时,华北要自治。

10月21日,德国驻日本大使狄克逊拜访了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广田弘毅说:日本愿意与中国进行和平谈判,但是有四个条件:1.中国承认满洲国、2.华北自治、3.中日共同防共、4.中日经济提携。

得到了日本方面的这些答复后,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派驻中国大使陶德曼和驻日本大使狄克逊出面,调停中日战争。

(二)

10月30日,陶德曼正式拜会中国外交部次长陈介,表示德国愿意调停中日冲突。陈介也对此表示欢迎。

11月2日,蒋介石接见了陶德曼。陶德曼用诚恳的语气对蒋介石说:“中国到目前为止的战斗,已经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勇敢精神,德国对此深表敬佩。但是,现在已经到了结束这场战争的时候了。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曾经有过好几次议和的机会,但是由于我们对自身武力过度的自信,结果把这些机会都错过了。到最后不得不无条件投降,接受空前屈辱的停战条件。希望中国一定要汲取德国的教训啊。”

11月3日,德国驻日本大使狄克逊再次会见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广田拿出了一份文件,上面是中日和谈的七项条件。

广田弘毅

11月5日,陶德曼将这七项条件递交到了蒋介石的面前。

这七项条件是:1.内蒙自治、2.华北建立非军事区,非军事区官吏警察均由中国人担任,唯独行政首长须由日本同意的亲日派担当、3.上海建立非军事区,由国际警察管理、4.中国停止反日宣传、5.共同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6.降低日本货物的关税、7.尊重外侨权利。

蒋介石拿到这份文件后,很快就对陶德曼表示:如果他同意了这些条款,国民政府将被民众推翻。因此,国民政府对于和谈的条件不会变化,那就是必须恢复到七七事变前的状态。

陶德曼对于蒋介石的答复十分不满,不过也没办法,只好另外想辙。

蒋介石之所以拒绝了这些和谈条件,首先是觉得上海的战事还比较胶着,暂时用不着做出这么大的让步(当然,就在这一天,日军第十军已经在上海金山卫登陆,形势马上就要逆转了);另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11月3日,华盛顿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已经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幕了。会议专门研究的就是日本侵华问题。蒋介石希望会议能够做出一些有利于中国的决定,所以,他要等等看,不急于做出让步。

可是,战场的形势变化非常之快。11月8日,上海的中国守军就被迫全线撤退了,同样是在这一天,太原失守。中国在南北两个战场上同时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11月9日,陶德曼继续为调停而奔走。这一天,他拜访了财政部长孔祥熙。陶德曼对孔祥熙说:“现在形势已经很危急了,中国应该做出牺牲,能争取到喘一口气也是好的。”

孔祥熙说:“我们已经做出过好多次牺牲让步了,和日本达成了不少协议,像《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结果都是很快就被日本给破坏了。现在只能是打下去,争取把日本拖垮了。”

陶德曼没有办法,只好暂时告辞。他的调停暂告一段落。

(三)

11月12日,上海沦陷。11月24日,九国公约会议结束。会议仅仅通过了一份内容空洞的谴责日本侵略的决议案。中国提出的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以及各列强援助中国等要求,都一一被拒绝。这样一来,中国这一边,对外界的帮助真的是没有指望了。要说有,那也就是陶德曼的调停了。

11月25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约见德国大使狄克逊,对他说:日本仍然希望德国能够调停中日战争,日本提出的和谈条件还是以前那些,没有变化。

狄克逊立即把广田的话传给了身在中国的陶德曼。

陶德曼赶紧去拜访财政部长孔祥熙和外交部长王宠惠,转达了广田的话。孔王二人自然要立即向蒋介石报告。这一次,蒋介石终于开始动摇了。

12月2日,蒋介石召集国民党高层核心人物开会,共同商议是否接受和谈的问题。在会上,很多人都觉得,日本这个和谈条件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没有强迫中国承认伪满洲国,也没有要求华北自治,完全可以拿来谈一下。

不过,小诸葛白崇禧却表示疑虑,他说:“如果就是这么个条件,日本还有什么必要和咱们打仗呢?我看这其中有诈。”

最后,会议还是做出了决定:接受广田的和谈条件,与日本展开谈判。

当天下午五时,蒋介石亲自接见陶德曼,对他讲了四条决定:1.以日本的建议为基础进行和谈、2.华北的领土主权必须保持完整、3.和谈将始终由德国担任中间人、4.和谈不得涉及中国与第三国所达成之协议。

陶德曼立即把蒋介石的话用电报发给了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狄克逊在12月7日见到了日本外相广田。果然如白崇禧所料,日本变卦了。

广田对狄克逊说:谈判条件必须征求日本军部的意见。他个人认为,随着日军的不断胜利,恐怕不会再按照以前的条件来谈判了。

狄克逊听了,赶紧劝说道:如果条件过于苛刻,蒋介石不会答应。那样的话战争就将持续下去,而持续下去,对日本是不利的。

12月13日,南京失陷。12月21日,日本以近卫文麿首相的名义正式向着德国大使狄克逊做出了答复。

新的和谈条件实在是过于苛刻,都让陶德曼大使不好意思向着蒋介石拿出来。新条件中有这么几条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必须承认满洲国;华北要由中、日、满三国共同管理;日军已经占领的地区暂时不撤军,依然由日本占领;中国还要向日本支付战争赔款。

德国大使狄克逊对广田外相表示,如此严苛的条款,中国方面是绝对不会接受的。广田则说,这个条款已经经过了天皇的御批,所以不可变更。

狄克逊和陶德曼没有办法了,只好向着国内的德国外交部请示。德国外交部长牛赖特指示他们把调停工作继续进行下去。

(四)

12月26日,陶德曼把日本的新条件拿到了武汉,交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看到新条件后,反而感到一身释然,因为他认为,如此苛刻的条件,足以封住国内主和派的嘴了,不会再有人提出来议和了。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余见此为之心安。其条件与方式之苛刻至此,则中国无从考虑,可置之不理。而我内部亦不至于纠纷矣。”

然而,蒋介石想错了,在两天后举行的最高国防会议上,竟有不少人主张接受这个谈判条件。这里面除了汪精卫、周佛海这样的传统主和派之外,就连国民党元老级的人物于右任、居正,以及蒋介石平生最要好的朋友之一的张群,都力主和谈。

蒋介石与张群

之所以会有这么人愿意讲和,那也实在是被现实条件给逼的。自开战以来,中国屡战屡败,最大的几个城市都丢弃殆尽。国际上无人肯施加援手,如果这么一直打下去,后果是什么,没有人敢抱有乐观的态度。毕竟谁也没有开天眼,谁也不会预想到未来会发生的那些事情。

因此,12月28日的最高国防会议没有形成最后的决议,无疾而终。

29日,于右任和张群去拜访蒋介石,劝说他还是接受条件算了。蒋介石没有同意,于右任和张群黯然而去。

到了31日,最高国防会议再次召开。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最后决定采取拖延的战术,暂时不给日本明确的答复,能拖几天是几天。

1938年1月1日,陶德曼还在为和谈而奔走。他拜访了张群,对他说:按照我对于日本谈判条件的理解,不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张群的回答只是:我们要研究研究。

到了1月10日,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日支媾和交涉条件细目”,一共九条。陶德曼又找到了张群,张群还是说要“研究研究”。

1月11日,日本方面召开了“御前会议”,在天皇的主持下,通过了《中国事变处理根本方针》,其中明文规定:如果中国政府不同意和谈,就将其彻底摧毁。

1月13日,日本通过陶德曼向中国发出了最后通牒,限于1月15日之前答复日本的和谈条款,否则,日本将保留一切行动自由。

中国外交部长王宠惠听了陶德曼转达的话,依然说要“研究研究”。

1月14日,日本内阁举行会议,最后做出了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的决定。

1月16日,日本政府正式通知德国大使狄克逊,表示从现在起放弃和谈,不再需要德国的调停。

同一天,日本政府发表《对华政策声明》,也就是“第一次近卫声明”。声明中明确表示“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期望能与帝国合作的新政权的建立”。

近卫文麿

这样一来,和谈的道路至少在公开场合就算是彻底断绝了。陶德曼也正式宣布调停失败,这一段“陶德曼调停”的故事到此也就算是彻底终止了。

我们可以说蒋介石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了最为明智的抉择:坚持战斗下去,战斗下去反而更有希望。这样的一段历史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值得我们来借鉴的。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