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赵匡胤的选择,赵光义的野心,还是杜太后的深谋远虑?

北雁寄南书 2024-08-14 13:06:14

说起北宋的两位皇帝赵匡胤和赵光义,这兄弟两人之间的故事,非常之耐人寻味。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非亲生儿子呢?此事众说纷纭,每一种说法都好似一部波谲云诡的历史剧。

第一种说法,也是最为流传的一种,叫做“金匮之盟”。话说那杜太后临终之际,召来赵匡胤与宰相赵普,叮嘱赵匡胤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这才是保国家长治久安之道。太后话音刚落,赵普就立下誓言,将之藏于金匮之中,流传后世。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借此顺利登基,成为宋太宗,这便是官方说法。

然则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赵光义在朝政上手握重权,不仅政治上势力强大,军事上也颇有建树。赵匡胤虽然贵为皇帝,但在军事上却略显逊色。如此,赵光义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朝廷很多重要的部分,这使得赵匡胤在与弟弟的权力斗争中落于下风。

第三种说法,也是最让人议论纷纷的,便是“烛影斧声”的故事。关于赵匡胤之死,有传说是赵光义用不正当手段夺取了皇位,但这种说法并无确凿证据佐证。

赵匡胤与赵光义的故事,的确是错综复杂。它涵盖了政治、军事、家族等众多因素,难怪历史学家们对此议论纷纷。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金匮之盟”了。

《宋史》中“金匮之盟”之事记录甚详,《杜太后传》里记载了太后病重时与赵匡胤和赵普的对话。杜太后的临终嘱托,赵普的记述,并且立下了誓书,这一切都藏于金匮之中。在北宋时期,这样的盟约被称为“独传约”,意味着赵匡胤要传位给赵光义。

另一方面,私史笔记中则流传着“三传约”的说法,即赵光义应将其位传给廷美,而廷美再传给德昭。但这种说法,与官方史书相去甚远,也就成了历史长河中另一段扑朔迷离的传说。

话说这“金匮之盟”,自古以来就是个聚讼纷纭的话题。一边有人说是特为应对五代乱世,杜太后与赵匡胤、赵普共商的长治久安之计,认为家国社稷宜有长君执掌,而当时的世风也是“立嗣以长”,所以说“金匮之约”存之有理。

但也有不少声音怀疑,这“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为了巩固自己坐上皇位的合法性,伙同宰相赵普捏造出来的伪证。毕竟,这盟约的条文和公布时机都是偏向了赵光义,而且恰好在他即位六年后才浮出水面,不免让人觉得阴谋重重。

这“金匮之盟”直到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才大白天下,成为了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坚强后盾。然而学术界对此却始终争论不休,大部分学人认同“三传论”,亦即盟约中包含要把皇位交还给赵匡胤家族的内容。虽然“金匮之盟”的真伪难辨,但它在赵宋王朝权力的争夺中,无疑扮演了关键角色,影响了太祖、太宗两支的未来命运。

赵匡胤龙御归天之后,赵光义顺理成章地接掌了皇位,史书上也记载他依太后遗诏而登基,似是合法正当。但后来有人对“金匮之盟”提出质疑,让这昔日看似明明白白的传位之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在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和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之中,曾经记载过“金匮之盟”的存在。尽管人人皆以为此盟约真有其事,却始终未见那遗诏原件的踪迹。数百年间,这盟约的传说仿佛铁板钉钉,无人去质疑其真实性,直到清代恽敬这位古文学家站出来,对这份盟约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才让这份历史尘埃中的故事又重新进入众人的视野。

到了20世纪40年代初,张荫麟先生写了一篇名为《宋太宗继统考实》的文章,收录在《张荫麟先生文集》中,直截了当地认为“金匮之盟”乃赵普捏造,对于此事,他全然否认。张荫麟之外,邓广铭、吴天墀、李裕民、顾吉辰、王瑞来等学者,亦都对“金匮之盟”持怀疑态度,甚至断言它是伪造的。

他们的理由也正如张荫麟所言,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时,杜太后病重,可宋太祖年纪尚轻,只有34岁,正是壮年之时,而赵光义也才23岁。太祖的长子德昭已有14岁。太祖身体健康,毫无早逝之预兆。即便假设太祖只能再活20年,那到时候德昭也已是30多岁,又何来幼主之忧呢?杜太后之担忧未免有些牵强。

若真如太后所料,太祖英年早逝,或许还能说她基于经验或某种灵感,有着超前的识见。但是太祖活到了五十多岁,并没有早逝。若真有遗诏,理应在太祖临终前开启金匮,即便太祖突然离世,皇后和掌管金匮的宫人也该知道此事。赵普为何要等到太祖逝世六年之后才将之公之于众?即使公布了遗诏,赵光义也应将全文公诸于世,毕竟这可是他继承皇位的铁证。然而留下的只有大概的内容,而且说法还不尽一致。

此外,赵光义并未按照遗诏行事,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而非弟弟,这也让人怀疑这份遗诏的真实性。

话说回来,对于“金匮之盟”确有其事一说的学者们也有他们的道理。那些支持盟约存在的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合情合理的依据。他们认为,杜太后亲身经历过五代那个朝代更迭如走马灯一般的动荡时期,那个时代,皇帝在位十年以上的寥寥无几,其中七位还是非命而终。在这样的背景下,杜太后又怎能相信宋太祖就能逃过这一宿命,不会重蹈周世宗英年早逝、幼主执政导致国家败亡的覆辙呢?

据史书记载,太后在赵匡胤初登大宝之位时,曾语重心长地说:“我听闻‘为君难’,皇帝虽居万民之上,若治国有道,则此位尊崇;反之,若失去驾驭,则欲求一普通百姓亦不能。此乃吾之所忧虑。”太后深恐宋朝刚刚建立,根基不稳,随时都有可能重演五代短命王朝的悲剧。即便太祖当时正值壮年,但政治上的风云变幻,又有谁能保证他不会出现意外呢?万一生变,年仅十几岁的德昭怕是难当大任。而赵光义这位经验丰富的弟弟,无疑成为了较为理想的继承人。

至于“金匮之盟”这桩疑案,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政治大背景所作出的判断。双方的观点,都是基于对自己有利的资料和推断,因此争论越多,疑惑也就越深。这桩皇家禁宫疑案,看来是真的说不清楚了。

我们从人性的角度看,“金匮之盟”的真实性问题其实涉及到古代皇权政治、家族关系和个人野心等多个层面。在古代,皇权在家族利益面前,也可能不得不做出妥协。如果“金匮之盟”是真的,它可能反映了杜太后对国家稳定的考虑,以及赵匡胤对母亲意愿的尊重。赵匡胤可能出于对家族利益的考虑,接受了“金匮之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确保家族能够持续掌握权力可能比个人的皇位继承更为重要。

另一方面,如果盟约是假的,这可能是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继位合法性而采取的手段。在古代,皇位继承的合法性对于维护统治至关重要。

人性是复杂的,特别是在权力的游戏中。因此,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真假之分,我们更多地是需要正视人性的复杂,以及复杂人性所带来的历史变局和客观结局。

尽管这是段历史悬案,但赵匡胤,赵光义及杜太后三人的形象却因这段历史而更加鲜明了。我们对于历史人物又多了一些有趣的想象,即一个顾全大局,雍容大度的赵匡胤;一个精打细算,老谋深算的老太后;一个貌似忠厚,实则无信的赵光义。虽然这些猜想未必正确,但对于复杂的人性来说,这些猜想也许真的离真相不远。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