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素材来自身边生活,如有类似经历,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82岁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一给他们干活,他们就高兴;我不能干活,他们就不待见我了!”
第一次听到母亲这样说,我一头雾水,不明白,母亲嘴里的“他们”是指我和老公,还是指我哥嫂。
母亲说的次数多了,我才慢慢懂得母亲的价值观:母亲认为自己能帮儿子时就多给儿子家出钱,出力,帮忙带娃,给哥嫂做饭。
退休金花在哥嫂家,这样母亲才觉得自己有价值,有用,才配得到儿子儿媳的认可和孝顺。
经过跟母亲断断续续的交流,我知道母亲这辈子的幸福来源:她能给儿子儿媳出钱,干活,就是她每天开心快乐的源泉。
所以,母亲一直坚信:她对儿子儿媳有多好,等她老了,儿媳儿媳一样会同样对她好。
母亲一场疾病,哥嫂提出让母亲轮流居住养老,母亲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我叫白静宜,今年56岁,每月有5000退休金,独生女在外地成家有娃。
老伴还有三年才能退休,母亲在我家居住3个月,就换婆婆在我家养老3个月。
每次母亲来我家居住,总是跟我唠叨她心中的郁结,想起来就痛哭流涕。
最初,我还以为是我和老伴那里做得不好,心有戚戚地询问母亲。
后来,发现母亲的心结在那里,我也就不说不劝,让母亲尽情的发挥好了。
我家只有我和哥哥两个孩子,从小母亲对哥哥就另眼相待。
虽没有到《都挺好》里苏明玉母亲那般赤裸裸,但也是儿女各有不同。
小时候,正是长身体时,母亲给哥哥吃煮鸡蛋,哥哥不爱吃,一般都是我帮忙。
家里条件不好时,周末改善生活,熬大棒骨,母亲都是让哥哥先吃第一遍。
而哥哥不喜欢,也是我偷偷地帮忙,母亲熬制第二遍大棒骨,才给我下面条吃。
那时,我虽有意见,但只能找父亲委屈地哭诉,而不当家的父亲,也只是偷偷塞给我几块糖果,算是一种安慰。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哥哥不想读高中,想着早点招工参加工作挣钱。
母亲不愿意,说哥哥身体不好,必须考大学,将来坐办公室。
而我一直努力学习,想考高中,考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离开我不喜欢的家。
初中毕业,母亲擅自作主,让我考他们系统的技校,三年毕业,再次动用关系,把我分配到他们身边。
母亲说这件事时,好像给予了我多大的恩赐,要求我每天回家居住,不让我在单位宿舍住。
每月的工资,只给我留下几块钱的女性生理期时的费用,其他都要上交。
哥哥一路读书,高中毕业考了两年才去读大学,毕业后,母亲又找人调回本系统。
这样,我们一家人都在相距不远的地方工作,彼此都有个照应。
母亲让我要记得感恩,说当年为我分回到他们身边花了多少钱。
等我结婚时,彩礼和三金的钱,母亲一分没给我,当时老伴还很有意见。
哥哥比我晚结婚,那时,没有福利分房,母亲逼着我拿出10000支援我哥买房。
为这10000我和老伴还差点离婚,是婆婆劝和半天,资助我好几千,才算了事。
哥嫂结婚后,母亲55岁退休,便开始她的快乐幸福的事情:
帮哥嫂带娃,给哥嫂做一日三餐,偶尔,我回家吃饭,看到母亲包的包子,想拿几个回去给我女儿吃,母亲都说,那是个哥嫂第二天的早餐。
几次三番,我明白自己在母亲心中的位置,但越是缺爱的女儿,越想得到亲情温暖。
隐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不叫我回家,我是坚决不再主动回去。
逢年过节,我象征性买些礼物回家看看,母亲不留我吃饭,我放下礼物待会儿就走。
企业改制那几年,我和哥嫂的日子都不好过。
我和老伴没有买断工龄,坚持跟随企业随着时代洪流前行。
哥嫂觉得自己都是有文凭的人,坚持买断再就业。
他们曾一度南下,拿走母亲半生积蓄,要在南方也打出一片天地。
几年之后,哥嫂回来,在附近的单位找了一份活。
嫂子在我们单位做了外雇工,经常跟母亲说,我和老伴的收入有多高。
其实,他们看到的只是高层领导的收入,而我和老伴也只是底层的操作工。
收入根本没有那么多,可母亲只听高的,逼着我每月给她赡养费800。
父母都有退休金,却还跟我要钱,不过就是贴补哥嫂而已。
在母亲的心中,我家是女儿,哥嫂家是儿子,将来我们的一切最好都是侄子的。
对于母亲这样的想法,我早就习以为常,不去理会便好。
父亲过世,母亲又把我喊回家,让签字放弃房子和存款的继承。
母亲把房子直接过户到我哥名下,把自己手里的存款交给我嫂子。
还告诉我,不要惦记家里的任何财产,说我是女儿,不继承也不用给她养老。
五年前,母亲生病住院,出院后,我哥跟母亲提出,让母亲跟我和哥嫂轮流居住。
母亲接受不了,哭诉哥嫂无情,从哥嫂结婚开始,她就给哥嫂做饭,带娃。
哥嫂把我喊回家,说我退休,正好轮流居住,母亲在谁家,谁拿母亲的退休金卡。
以前,我跟母亲的想法一样,只要做个对他人有用的人,才会被别人喜欢。
后来历经岁月磨砺,我明白: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能做利他的事情。
我家老伴对母亲当初处理财产的做法有意见,所以,对母亲总是不冷不热。
母亲也觉得自己住女儿家养老理亏,但我哥嫂不愿意让她常住,她也无可奈何。
通过母亲这辈子的经历,我觉得:人生一世,只要身心健康,衣食无忧,就是福气。
现实生活里的我们,想要活得幸福快乐,一定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论什么年龄,做任何事的出发点,一定要先把自己照顾好,再去照顾别人。
多子女的家庭,作为老人,要端好手中的这碗水,洒出来就不好了。
幸福安康的晚年,也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修行,唯有先自私,再无私,才会让儿女心甘情愿地付出孝心。
(本文故事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请理性阅读。)
作者:华贵禅心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你有故事,我有茶,一起畅聊余生时光。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