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年初,一位戴着眼镜的农民风尘仆仆地奔赴南昌市高升巷。他去南昌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找到叶挺所在的新四军部队。
当他见到叶挺,说出了自己想要加入新四军的想法时,却让叶挺犯了难,叶帅直言:“你的历史地位太高了,不好安排。”
这个戴着眼镜的农民是谁,为什么叶挺会说他的历史地位太高?而他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坎坷参军路
原来此人叫朱克靖,这个名字可能听起来很陌生,可他的真实身份却非同寻常。北伐战争时期他是叶挺的上司,南昌起义时他是军党代表,按照级别来说更是比后来很多元帅和大将都要高很多。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由叶挺担任军长。当朱克靖得知这个消息后,对着身边的妻子说:“我要重新回到战场,将敌人全部都赶出去。”
朱克靖,1895年10月29日出生在湖南省醴(lǐ)陵市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在朱克靖八岁那年,家人们节衣缩食,把朱克靖送进了私塾念书,那个时候,朱克靖知道家里人送他来读书非常不容易,所以他特别用功。
然而,努力最终没有白费,在朱克靖十四岁那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县城的中学,在中学里面,朱克靖接触到了新学,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知识,知道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1919年,朱克靖考取了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他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共产主义,很快他就发现这是他一直都在找寻的道路。
1922年,朱克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他被委任广州第三军党代表的要职。
1927年,在担任第三军的代表期间,朱克靖同时还担任了江西省政府秘书长。在此期间,朱克靖还提拔了朱德,多亏了他慧眼识珠才有了后来朱德在军中的英勇表现。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8月1日,朱克靖和朱德率领第三军1000名官兵,宣布起义,由朱德任副军长(代军长),朱克靖任党代表,南昌起义爆发。
在南昌起义期间,朱克靖职务也很高,和总指挥部代总指挥兼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前敌总指挥部代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叶挺,参谋长刘伯承,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等人基本相当。
可惜,由于敌我实力相差悬殊,南昌起义最终失败。各部纷纷突围,突围之后朱克靖不幸与党组织失联十年之久。
十年坎坷,矢志不渝
这10年来,朱克靖只能蛰伏在广东一带,带着妻儿隐姓埋名。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朱克靖靠着种地种菜,才能苟活于世。他更名改姓逃脱国民党的追捕,期间他也一直想联系上组织,直到1937年,他在南昌的街头看到了新四军的大旗,这一年朱克靖才回到了组织的怀抱中。这十年太长也太苦,贫苦的生活没有打倒他,因为他心中始终对党有所牵挂。
此时担任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当他见到叶挺,说出了自己想要加入新四军的想法时,叶挺却犯了难,说道:“朱兄,你的历史级别太高啊,我不好安排。”叶挺的级别不如朱克靖,自然也就对眼前的朱克靖的安排犯了难。
而且日后十大元帅、十大大将等一众开国将军都远不如他(1927年,贺龙曾担任第二十军军长,是大革命时期职务最高的开国将帅,可第三军是北伐八军之一,远比第二十军高),唯一能与朱克靖相媲美的只有周恩来(周恩来曾担任第一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这时,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陈毅和朱克靖是相交莫逆的好友,1923年两人在北京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建议朱克靖担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
朱克靖一心抗日不在乎自己的职务高低,没有丝毫犹豫地答应了,于是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部顾问兼直属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带领他的战地服务团,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宣传了新四军的抗日主张,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巩固了抗日根据,动员了百姓力量。
忠心报国,无惧生死
1945年,抗日战争以中华儿女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铸就的胜利而告终。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势力在这劫后余生的欢愉时刻暗地里搞起了小动作,不安分的国民党爪牙蠢蠢欲动。为了集结国民党内的反蒋力量,朱克靖被组织派往郝鹏举部做思想工作,朱克靖凭借着和郝鹏举同学的关系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总算压制住了他的二心。
1946年1月6日,郝鹏举发表“退出内战,拥护民主”的通电,宣布起义,并将所部改编为华中民主联军,由朱克靖任联军党代表。
同年10月10日,蒋介石派重兵进攻山东解放区,反复无常的郝鹏举在蒋介石的拉拢下,见风使舵,有意叛变。1947年1月22日晚,郝鹏举正式叛变,设计抓捕了朱克靖,连夜送到连云港邀功。
朱克靖是北伐名将,国民党内部很多军政高官和他交情都很深,就连蒋介石也和他颇有交情。蒋介石曾三次请他来总统府吃饭,劝他投降。可是,朱克靖无论面对怎么样的威逼利诱,都没有动摇自己的革命决心。
1947年10月,国民党见威逼利诱无效之后,将朱克靖押至南京郊外秘密杀害,年仅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