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满树苹果丢了,陈赓和陈锡联总是去串门,有人告密:他俩偷的

红尘的历史说 2024-11-09 04:47:18

1943年的延安,一株高大的苹果树静静伫立在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窑洞前。金秋时节,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如同一盏盏小灯笼,为这战火纷飞的岁月增添了一抹生机。然而,树上的苹果却总是莫名其妙地少了又少。原来,是两位将领在背后"作祟"——一位是以机智闻名的陈赓,另一位竟是军中出了名的老实人陈锡联。他们打配合偷苹果的"战术"颇为讲究:陈锡联负责敲门分散注意力,陈赓则趁机用长棍打落果实。直到有一天,陈其涵按捺不住,向朱德告发了这个"秘密"。但朱德不仅不生气,反而笑着说:"陈赓这点伎俩,还蒙得住我?偷就偷点吧,反正我也吃不完。"

将星辉映延安岁月路

民国乱世,各地军阀混战不断。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出身将门的少年陈赓,年仅十三岁就偷偷溜出家门当了兵。

战场上的残酷远超少年的想象,部队里贪腐横行、军纪废弛。陈赓在军中不仅长满疥疮,更看透了旧军阀的腐朽本质。

十七岁时,心灰意冷的陈赓离开了军阀部队。在长沙一家书店里,他遇见了未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何叔衡,这次偶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24年,黄埔军校开办,陈赓考入一期。在这里,他不仅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更凭借着出色的表演天赋成了军校的"开心果"。

周恩来看中了陈赓的才华,让他组建"血花剧社"宣传革命思想。因为缺少女演员,陈赓不得不男扮女装,但他精湛的演技却让这个剧社在黄埔军校声名鹊起。

在军校期间,陈赓的"飞毛腿"绰号也随之而来。1925年东征时,他化装成农村青年,连夜奔走八十公里求援,救下了被围困的蒋介石。

另一边,出身贫农的陈锡联因不堪地主压迫而参军入伍。从小小红军到连长,再到更高的军职,他凭借着过人的军事天赋,一步步在战场上崭露头角。

史学家曾感叹,若陈锡联能有机会上军校深造,必定能成就更高军衔。但这个出身贫苦的农家子弟,最终以开国上将的身份,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延安时期,两个性格迥异的将领相遇了。一个是军中玩笑王,一个是出了名的老实人。陈赓年长几岁,当上师长时陈锡联还是连长。

战场上,二人都以精通战术闻名。陈赓喜欢开玩笑,而陈锡联从不红脸生气。这份默契让他们成了亲密无间的战友,一个带着另一个,在革命征程中并肩前行。

1943年8月,两人在中央党校重逢。闲不住的陈赓常常拉着陈锡联四处串门,从毛主席的窑洞到任弼时的住处,他们边走边学,汲取着革命的养分。

二陈结缘谱军中奇趣事

在延安的窑洞群里,朱德的院子格外引人注目。一棵高大的苹果树傲然挺立,枝繁叶茂间点缀着红彤彤的果实,映衬着蓝天白云。

作为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经常在窑洞里研究军事战略。透过窗户,他能看到外面的丰收景象,却不知这些果实正吸引着两位"不速之客"的目光。

这两位不请自来的客人,正是陈赓和陈锡联。他们拜访朱德的方式颇具特色:陈赓手持长棍在后,陈锡联则走到门前。

按照"战术部署",陈锡联负责敲门制造声响。这位老实人虽然内心忐忑,但还是配合着陈赓的计划,用力拍打着木门。

就在朱德应声开门的瞬间,陈赓抓住机会挥动长棍。门板的震动声完美地掩盖了果实落地的响动。

朱德打开门,看到的是一脸正经的陈锡联。两人寒暄几句后,陈锡联便顺理成章地走进了窑洞,还不忘随手带上门。

这时的陈赓已经迅速收集了十几个落地的苹果,悄然藏好。片刻后,他也装作刚到的样子,敲门拜访。

朱德再次开门,看到陈赓时露出了欢迎的笑容。陈赓一进门就看到了陈锡联,装作惊讶地打起了招呼,还不忘调侃几句。

三人的谈话很快转向了军事话题。朱德作为讲武堂高材生,总司令的经验丰富,讲起八路军的战略战术来头头是道。

等到谈话结束,朱德按照惯例将两位送到门外。陈赓看着满地的苹果,立刻提出要帮忙捡起来。

朱德性格宽厚,自然应允了他们的请求。陈赓立刻行动起来,衣兜、口袋里塞满了果子。

这样的"窃果行动"一次不够,两天后陈赓又带着陈锡联重操旧业。依然是同样的配合:敲门声、打落果、装傻充愣。

这一次的收获更大,因为连陈锡联也加入了捡果子的行列。两人带着满兜的果实,喜滋滋地和朱德告别。

回去的路上,陈赓不忘给陈锡联支招:下次来时把笔记本留在宿舍,兜里能多装几个果子。陈锡联已经完全被这种"战术"征服,连连点头表示明白。

两人的果子分给了不少战友,大家吃得开心。可战友们好奇果子的来源,陈赓说是捡的,倒也不算撒谎。陈锡联实在瞒不住,把事情经过告诉了陈其涵。

就这样,二陈的"战术配合"持续了好一阵子。朱德家那棵果树的果子,渐渐被他们"清理"得所剩无几,连枝头都显得孤零零的。

密报频传揭开窃果真相

陈其涵望着那棵日渐稀疏的苹果树,站在朱德的窑洞前踌躇了许久。秋风吹过,零星剩下的果子在枝头摇晃。

他推开朱德家的院门,脚步坚定地走了进去。朱德正在屋里翻阅军事文件。

陈其涵向朱德敬了个军礼,神色凝重地道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那个关于二陈串门偷苹果的故事,被他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从二陈第一次配合"作案"的经过,到他们后来多次得手的手法,再到苹果是如何分给战友的细节。陈其涵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朱德。

"他们每次来,都是陈锡联在前面敲门。就在您去开门的工夫,陈赓就用长棍子打落苹果。"陈其涵详细描述着二陈的"战术配合"。

朱德听完这番话,脸上没有丝毫怒色。对于这两个调皮的将领,他只是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陈赓这点伎俩,还蒙得住我吗?"朱德摆了摆手,示意陈其涵不用担心。在他看来,这些果子本就是留给大家享用的。

消息很快传到了二陈耳中。朱德的宽容让陈赓松了一口气,但陈锡联却觉得有些过意不去。

从那以后,二陈不再去朱德的窑洞串门了。他们把活动范围转移到了其他地方,在延安的沙地上研究起了战术。

可延安就这么大,躲得过一时,躲不过一世。某天,当二陈正在沙地上画着战术图的时候,身后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

朱德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他们身后。二陈赶紧立正敬礼,喊了声"老总"。

朱德笑着说:"陈赓,锡联,后来怎么没来串门了?"他说小康特意留了一树的果子,等着他们来偷,结果他们不来,果子都烂在地里了。

面对朱德的调侃,陈赓只能搪塞说最近学习太忙。这个在军中出了名的"开心果",也有说不出话来的时候。

后来的事实证明,二陈确实忙得很。延安要修建飞机场,他们和其他同志一起参与劳动。

这对"苹果搭档"被分在一组,共同推着一辆独轮车来回奔波。从党校到机场要走半个多小时,他们每天往返搬运建材。

然而陈赓的"机灵劲"又上来了。他提出了一个"节省能量"的新主意:上工时一人推车,另一人坐车上。

陈锡联觉得这主意不错,欣然答应。但很快他就发现上当了:去的时候精力充沛,陈赓推着他;回来时筋疲力尽,还要推着陈赓。

连续三天下来,陈锡联终于忍不住了。他向陈赓提出抗议,要求轮换岗位。这场关于独轮车的"谈判"最终以一天一班制结束。

岁月长河映照将星路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那株苹果树早已成为延安的一段佳话。朱德的宽容和二陈的趣事,在革命队伍中广为流传。

时光飞逝,1948年的枪炮声中,陈赓正带领部队在淮海战场上奋战。他面对的是黄埔三期生熊绶春率领的第十四军。

陈赓多次派人给熊绶春送信,希望能争取这位昔日的校友。可战局瞬息万变,不等熊绶春回信,解放军就发起了总攻。

在一次遭遇战中,熊绶春不幸中弹牺牲。当陈赓得知这个消息,立即骑马赶往现场。

在寻找熊绶春遗体的路上,陈赓遇到了一群投降的士兵。经过询问,他们指明了熊绶春的遗体位置。

陈赓没有因为敌我身份而置之不理,而是亲自为这位昔日校友挖坑埋葬,还特意立下了墓碑。同年,陈锡联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打击,他的妻子病逝。

但战争不等人,陈锡联强忍悲痛,继续指挥着战斗。1949年8月,当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之时,陈锡联率部进驻武汉。

就在这个胜利在望的时刻,陈赓带着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来到了陈锡联的指挥部。这位姑娘名叫王璇梅,是陈赓前妻的妹妹。

在陈赓的撮合下,这对璧人喜结连理。陈锡联的人品和王璇梅的贤淑,让这段姻缘成为了军中一段佳话。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57年,陈赓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多年的战争创伤和建国后的繁重工作,让他的健康每况愈下。

12月19日那天,陈赓的病情突然恶化。从早晨到深夜23点,医生们一直在进行抢救。

等他醒来时,病房里已经挤满了老战友和老首长。尽管身体虚弱,但陈赓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在上海养病期间,58岁的陈赓已是满头白发,但他仍然斗志昂扬。他常说,打仗时都没死,现在更不会死。

1961年3月16日早晨8时45分,这位传奇将星永远闭上了双眼。人们在追忆他的一生时,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功绩。

原来,在援助越南抗法期间,陈赓曾只身深入越南,帮助胡志明指挥作战。当时的越南军队节节败退,局势岌岌可危。

就是这位中国将领,用他独特的军事才能,帮助越南人民打败了来犯的法国军队。这不仅改变了越南的命运,也为中国赢得了重要的战略缓冲。

故事回到延安,那棵苹果树依然静静伫立。它见证了革命岁月里的欢声笑语,见证了将星们的真挚情谊,也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里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0 阅读: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