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有个事儿闹得沸沸扬扬,说的是一名主持人因为几句不当言论,直接被封杀。这人大家都熟悉,他就是梁宏达,江湖上叫“老梁”。那会儿,只要是开电视机,总能瞧见他在节目里侃天侃地,从时事到娱乐圈,从体育到文化,无所不谈。可谁成想,这么一个风头正劲的人物,会一下子从云端摔下来,还砸了自己一手好牌。怎么回事?咋就搞成这样呢?
说起老梁,那可是曾经的“铁嘴金嗓”。听过《老梁故事汇》的朋友都知道,他讲事情那叫一个生动,把历史琐事和八卦猛料拎出来,一股脑儿铺陈开来,就像邻家大爷拉着你唠嗑,既接地气又有滋味。他不是一般的主持人,人家可是正经出身书香门第,肚子里的墨水装得满满当当。从新闻记者做到评论员,再摇身一变成了脱口秀明星,这一路走来,可谓顺风顺水。他还真没浪费这张嘴皮子功夫——语言犀利、观点独特,每次发言总让观众耳目一新。
其实早些年,他干的活也挺多样化。不仅写文章办杂志,在广播和电视领域更是表现抢眼。据说,他还多次参与奥运赛事解说,每回看比赛直播,都有人等着听他点评,觉得比比赛本身还有意思。他拿奖也是拿到手软,“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这样的称号挂了一排。不过话又说回来,人怕出名猪怕壮,有时候红太久了,也容易犯糊涂。
真正的问题来了。有段时间,老梁为了节目效果,把一些娱乐圈明星挨个调侃了一遍,比如杨幂啦、范冰冰啦。这种吐槽虽然不中听,但粉丝们顶多在网上骂两句,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后来呢?他的话题越扯越远,不知咋就绕到了雷锋和焦裕禄这些英雄人物头上。而且他说的那些话吧,不仅离谱,还带点刺,好像是在质疑他们背后的意义似的。试问一句,这还能行吗?咱中国人的心里,对雷锋这种民族象征,是自带敬畏感的,你要敢踩这个线,那后果基本不用猜。
果然,那些言辞刚冒出来,全网立马炸锅了。不少网友愤怒地表示:“你可以批评某些现象,但不能碰我们的精神图腾。”紧接着,各个平台迅速下架他的节目,大概是不愿意沾这个麻烦;社交媒体账号也被封禁,更没人再敢请他做嘉宾或代言。一夜之间,这位昔日的大咖彻底销声匿迹。真是应验了一句话:墙倒众人推啊!
从那以后很长时间,大伙几乎忘了他的存在。然而,今年突然有条视频热传,说的是老梁收徒弟的视频。当镜头对准那个熟悉而略显憔悴的脸庞时,一部分观众还是忍不住叹息:这么个人才,为啥非得把路走绝呢?当然啦,看法分两派。有支持者觉得,这是一次低调复出的尝试,他们依然期待看到那个幽默睿智、思维敏捷的男人重新站上舞台;但也有不少质疑声音,说什么“三观没改”、“为炒作制造噱头”,认为即使给机会,他恐怕也翻不了盘。
如果仔细想想,其实公众反感的不只是他说错话,而是一种情绪上的背离。咱们社会一直提倡尊重历史、不歪曲事实,而雷锋与焦裕禄不仅是具体的人物,也是国家记忆的一部分,它承载着集体价值认同。在这一点上,可以打个比方:这些英雄好比屋檐上的瓦片,它可能不起眼,却挡住雨雪风霜。如果轻易拆掉它,那么整个房子的根基都会受到威胁。所以,当一个公众人物用调侃甚至戏谑语气去描述这些内容的时候,自然会引起强烈反弹。
不过换句话来说,一个人在公众平台讲话,到底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道德底线必须守住。不管怎么看,我们每天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复杂,要是真连最基本的是非判断都丢失,那生活岂不是乱套了吗?其次,就是传播影响力的问题。有数据统计显示,如今大众传媒中出现的信息,被转发扩散后的覆盖面往往超过原始范围十倍以上。这意味着,即便无心之举造成误解,其后果可能超出预期。而拥有大量关注度的人,更应该明白自己的每句话可能产生深远影响——毕竟,你代表的不光是个人,还有一种舆论导向啊!
所以问题来了,现在很多普通读者可能会问:“难道我们一点自由表达空间都没有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自由并非毫无限制,否则人与人之间早就鸡飞狗跳不可开交。“谨慎”二字,很重要;尤其对于那些自带流量、有广泛受众群体的人而言,用词更加需要掂量清楚分量。一句话可能拉近彼此距离,但同样一句话若未经过认真思考,也许瞬间将信任击碎。我跟你讲,这可真不是危言耸听!
如果放宽视角来看,比起评价某个人到底值不值得第二次机会,我们或许更应该关注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例如加强对公共表达能力培训,以及建立相应约束机制等等。同时,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提高媒介素养、多元理解问题背景,同样至关重要。当然啦,与其指责别人,我们自身何尝又不会犯错呢?
人生在世嘛,总归少不了磕绊与教训。但凡经历过跌宕沉浮后仍能保持赤诚初心,又肯静下心脚踏实地做点实事,我相信未来总不会太差劲。所以呀,如果哪天再见到屏幕前神采奕奕滔滔不绝谈笑风生的新模样,希望大家别急于嘲讽,多留点耐心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