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有14个儿子,三个早逝,三个抢储位,其余八个最后如何了?

潇观天 2025-02-10 00:05:52

唐太宗有14个儿子,三个早逝,三个抢储位,其余八个最后如何了?

唐太宗驾崩至李治即位,这段时间大唐王朝的宫廷风云诡谲。而其中唐太宗的十四个儿子的命运尤其令人关注,人们不禁要问,除了四子李太李承乾的场外风波,那些未曾触及皇位的儿子们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

我们得从贞观十七年(643年)说起,这一年发生了两次宫廷内乱,整个朝廷局势变得极其复杂。首先是太子李承乾因逼宫失败,被废为庶人并流放至黔州,后两年去世。其次,齐王李佑在不久后也因叛乱被捕,最后被废为庶人。这一连串的事件,昭示着唐太宗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李承乾之所以被废,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同母弟魏王李泰。在一系列的宫廷斗争中,李泰早早展现出对皇位的野心。这一切皆因他的两个显著“成绩”:其一,建立文学馆并编撰《括地志》,得到唐太宗的高度肯定;其二,在长安城里修建宫室,广交文人名士,这一修建至今仍留存蛛丝马迹。但正是这些“成绩”让李承乾感到日渐式微,尤其太宗对于李泰的宠爱与赞赏,使得他的野心和嫉妒心愈加膨胀。

有趣的是,同为皇后的长孙氏并未对李泰的立储有过多支持,反而对表现温和的李治抱以厚望,这本身说明了皇后对权力平衡的维系。长孙皇后是一个充满智慧而有远见的人,她知道在和平时期,国家需要的是一个君臣共治的皇帝,而不是擅权至上的暴君。尽管魏王李泰显得才略超群,其性格暴烈却使众臣心怀畏惧,加之李泰对李治的威胁言行暴露在太宗面前,最终也让唐太宗转而立李治为太子。

新立储位事宜平静下来后,我们必须提及其他部分皇子们的最终命运。长孙一系中的第三子晋王李治,继承大统后,他虽然难称得上雄主,但他的高龄母后和一众大臣护持,使得祖宗基业未受损害。期间他娶武则天为后,后者的风光事迹自不必多言。

阴妃所生的另一位不幸儿子齐王李佑,叛乱后流落至巴州,最终也未能幸存。再看大杨妃所生的两子,李恪与李愔,这俩兄弟于永徽四年(653年)相继谋反败露,被废为庶人,辗转至乾封二年凄凉度日。蒋王李恽、越王李贞、纪王李慎、以及最后的李福、李明皆不得善终,这些命运堪称悲凉至极。

最后要提及的是关于子嗣奋力承继的故事,太宗挚爱的第四子李承乾因逼宫最终被废,魏王李泰不得立位反而成了丧心病狂的叛逆者,而位列之后的嘉王李玄之后的命运更是黯淡。第四子的废立不仅造成了长孙皇后重创,也让接下来的贞观太平故事留下无法补全的缺陷。

皇族中这些风波暗涌,提醒我们政权与亲情的交织是何其复杂。然,长孙皇后乃至整个辅政大臣的智慧决策,使得后来的现任皇帝李治至少在继位初期避免了大唐的分崩离析。这种权谋背后的细节与命运的交错,使整个大唐历史显得格外波澜壮阔,且仍有无尽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探索和了解。#视界频道激励计划#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