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座张召忠曾经在电视上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就是“海带反潜艇”。这里说的海带,是指渔民养殖海带的时候使用的尼龙绳,在浅海地带很容易缠绕潜艇的螺旋桨,从而限制潜艇的行动,威胁潜艇的安全。

局座海军出身,也是行家,提出这样的理论自然有他的道理,但在当时还是引起很大的争议。不过,局座的理论在11年后得到验证:2024年11月16日,在挪威北部海域,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被挪威渔民的渔网缠住了,无法脱困,叫来挪威海岸警卫队才连人带艇救起来了。于是又有人以此为依据,认为“海带反潜艇”特别管用,几乎成了神丹妙药。事实果真如此吗?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首先,渔民网箱养殖也好、出海捕鱼也好,只能在近海边作业,距离海岸线也就一二十公里,不可能到达大洋深处,距离不够。
其次,网箱养殖是在海面以下十几米而已,深海捕鱼也不过100米左右,深度不够。
再次,浩瀚的太平洋无边无际,核潜艇是一座移动平台,它从哪里进来,从哪里出去,事先根本不可能知道,你拿渔网怎么防,难道靠守株待兔等着它往上撞吗?
而且现代化的核潜艇一般下潜500米,距离海岸线在1500公里开外,你这些东西根本够不着潜艇,怎么对抗它呀?

说到底,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主动反潜,那就得依靠我们的实力:
1、依靠反潜巡逻机
高新-6号(KQ-200):配备先进雷达和声呐系统,可投放声呐浮标和反潜鱼雷,具备远程反潜能力,可在关键海域进行巡逻,搜索和跟踪潜艇。
2、依靠水面舰艇
驱逐舰和护卫舰:如052D、055型驱逐舰和054A型护卫舰,配备拖曳阵列声呐和反潜导弹,在执行区域反潜任务时,配合其他平台进行立体反潜作战。
3、依靠潜艇
攻击型核潜艇和常规潜艇:如093型核潜艇和039型常规潜艇,具备静音和反潜能力,可在关键海域隐蔽巡逻,搜索和跟踪敌方潜艇。
4、依靠水下监听系统
海底声呐阵列:部署在关键海域,用于探测潜艇活动,提供早期预警和持续监控。
5、依靠卫星侦察
海洋监视卫星: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和红外传感器探测潜艇活动,提供大范围海域的实时监控。
6、依靠反潜直升机
直-9C和卡-28:配备吊放声呐和反潜鱼雷,配合水面舰艇进行近距离反潜作战。
7、依靠电子战和信息战
电子干扰和网络攻击:干扰对方潜艇的通信和导航系统,削弱对方潜艇的作战能力。
8、依靠多层次防御体系
综合防御:结合空中、水面、水下和太空力量,构建多层次反潜体系,确保全面监控对方潜艇。
9、依靠技术创新
人工智能和无人系统:开发智能声呐和无人潜航器,提升反潜效率,提高反潜作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只有通过上述措施,才能有效应对核潜艇的威胁,确保海上安全。至于“海带反潜艇”,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还是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