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这背后,却隐藏着难以察觉的危机。
2024年夏天,湖南湘潭的何女士就遭遇了一场快递诈骗。
那天,何女士收到一个莫名的快递,满心疑惑的她打开一看,盒子里竟只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扫码刮卡,中奖领福利。
好奇心作祟,何女士扫码添加了人工客服。
客服告知她中了五等奖,能免费领水果,还“贴心”表示,若想赚钱,可添加另一联系人。
在“免费”与“赚钱”的双重诱惑下,何女士一步步陷入圈套。
她先是按指示下载软件,开启“赚钱之旅”——刷单赚取“佣金”。
起初,都是十几块钱的小单,对方也按时返款,让何女士放松了警惕,可随着投入增多,她逐渐陷入更深的陷阱,最终被骗走10万元。
其实,何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
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诈骗事件发生,背后的罪魁祸首,竟是一些不法分子与快递公司的不当勾结。
新型快递诈骗
这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将小卡片放入快递盒中,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撒网式诱骗。
他们大批量地向全国各地发送快递,这些快递如同“定时炸弹”,悄然潜入人们的生活。
只要有人扫码,就会自动添加人工客服。
起初,客服会以免费领取水果、奖品等小恩小惠为诱饵,让受害者放松警惕。
一旦受害者上钩,便会被一步步诱导参与刷单“赚钱”。
先以小额刷单返利获取信任,随后逐渐提高刷单金额,当受害者投入大量资金后,就会发现无法提现,而此时骗子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且,在诈骗过程中,诈骗分子并非盲目行动,而是精准锁定目标。
他们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搜集用户信息,将目光瞄准了网购活跃的宝妈、学生和上班族等群体。
宝妈群体,由于在家带孩子,空闲时间较多,希望通过网络兼职增加收入,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
诈骗分子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看似轻松赚钱的刷单机会吸引她们。
学生党同样成为了重点目标,他们熟悉网购流程,且大多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对赚钱的渴望使得他们容易轻信诈骗分子的花言巧语。
为了确保“有效引流”,诈骗分子还会对用户信息进行细致比对。
如果扫描二维码的手机号与发送快递的手机号不一致,他们就不会允许该用户加入群聊。
这种精准的筛选方式,大大提高了诈骗的成功率,也让更多无辜的人陷入了他们精心布置的陷阱。
韵达“深陷泥潭”
2025年3月14日,央视新闻《焦点访谈》以一则关于快递诈骗的报道,将韵达快递推上了风口浪尖。
节目中,记者通过追踪调查,揭露了利用快递邮寄中奖卡片进行诈骗的黑幕,而韵达快递赫然出现在涉案画面中。
节目播出后,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一时间,关于韵达快递涉诈的讨论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热度飙升,网友们纷纷表达对快递安全的担忧和对韵达的质疑,不少消费者表示,对韵达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事件发生后,国家邮政局迅速行动,于3月19日发布通报,依法对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立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韵达快递部分加盟企业对协议客户的安全管理存在重大漏洞,使得诈骗宣传品得以堂而皇之地进入寄递渠道,给众多受害人造成了惨重的财产损失。
韵达总部作为整个加盟体系的核心,对加盟商管理存在明显缺位,未能切实履行安全保障统一管理责任,无疑是导致此次事件发生的关键因素。
在快递行业,总部有责任和义务对加盟商的运营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确保整个寄递过程的安全与合规。
然而,韵达总部在这方面显然有所疏忽,使得诈骗分子有机可乘。
快递业信任危机
韵达快递采用的加盟模式,虽在业务扩张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却也为管理埋下了隐患。
在加盟体系下,总部与加盟商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这使得总部对加盟商的管控难度大幅增加。
部分加盟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协议客户管理上漏洞百出。
对协议客户资质审核敷衍了事,甚至简化为“填表交钱”,连营业执照真伪都不核验。
这种行为无疑是在为诈骗分子行方便,让他们得以利用快递渠道大肆进行诈骗活动。
此外,在收寄环节,逐件核验的规定也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一些快递员为了提高效率,对包裹内容不做仔细检查,导致诈骗宣传品轻松蒙混过关,进入寄递渠道。
这种管理失控的局面,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让韵达快递自身陷入了信任危机的泥潭。
而韵达快递被立案调查,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了整个快递行业的信任危机。
消费者对快递企业的信任是建立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之上的,而此次事件让消费者对快递行业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质疑。
各快递企业纷纷意识到,加强自律、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已刻不容缓。
行业协会也开始行动起来,呼吁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快递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共同维护行业的良好形象。
在这场信任危机中,快递行业必须深刻反思,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整改。
只有这样,才能重拾消费者的信任,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