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香港大学举行荣誉院士颁授典礼,没想到压轴的竟然是一个几乎目不识丁的老妪,而她居然还是历届港大学子心目中的港大三宝之一。
这位老妪叫袁苏妹,出生于广东东莞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在二战的炮火中,她随一家人逃到香港谋生。贫穷加战争,剥夺了她读书的机会。
成年的袁苏妹嫁给了一个姓卫的厨师,这个厨师在港大食堂工作,于是,袁苏妹就顺理成章地,在港大食堂找了份厨师助理的工作。
因为她的丈夫排行第三,人们按当地习惯称袁苏妹为三嫂。没想到,这个“三嫂”一喊就是几十年,成了无数届港大学生心中最温暖的存在。
出身贫苦的袁苏妹干活不惜力气,而且还很好学,慢慢地她学会了一些糕点的制作方法,其中最拿手的就是马豆糕和西米红豆沙。
当年港大的许多学生对三嫂的马豆糕和西米红豆沙情有独钟,多少年后,他们还记得那个味道,那代表了青春时光和香甜的味道。
后来,袁苏妹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不适合留在食堂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了,学校就安排她去做宿管阿姨。
这时候,袁苏妹自己的子女出国的出国,工作的工作,她就把一腔母爱全都倾注到港大学子们身上。
聪明的港大学子们很快发现这个三嫂既善良又热心,他们青春的烦恼和学业上的烦恼都愿意说给这个三嫂听。
而这个三嫂总是微笑着,默默地倾听着,鼓励着他们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困惑,然后给他们最朴实的点拨。
如果哪个学生生病了,三嫂更是掏出一颗心似的来照顾,了解他的病情,然后为他煲汤熬药。
后来成了香港知名大律师的陈向荣,对此记忆尤为深刻。
那一年,他在期末考试时,发了高烧,一直退不下去。三嫂知道后,花费了几个小时,用她家乡的方法,为陈向荣熬制了退热的凉茶。
没想到,这个退热偏方还真管用,一碗凉茶下去,烧了几天的陈向荣退烧了,顺利完成了自己的考试。
其实,像陈向荣这样受到三嫂照顾的历届学生真是不计其数。
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在毕业季总是特意找到三嫂,和她合影留念。三嫂和港大的旋转楼梯、四不像雕塑一样,永远地留在港大学子的青春记忆里。
多少年之后,学子们依然对知心阿姨三嫂念念不忘,他们的同学会,也会邀请三嫂参加。而三嫂的记忆力也是惊人的好,不仅记得他们的名字,甚至记得和他们谈过恋爱的男女朋友的名字。
而三嫂之所以能被授予荣誉院士的称号,也是港大历届毕业学子不断向学校申请的结果。
2009年1月,港大副校长周兆平鉴于三嫂在学生中的声望,郑重地亲自提名授予早已退休的袁苏妹荣誉院士之称号。
于是,这一年的9月,袁苏妹这个几乎目不识丁的底层劳动妇女,和许多业界精英、知名大佬一起,穿上了院士服,戴上了院士帽。
令人暖心的是,因为她不懂英语,主持仪式的校领导在说完英语颁授词之后,又特意用广东话为她说了一遍。
颁授现场,无数头发已经斑白的港大校友在礼成之后热烈鼓掌狂欢,庆祝他们的三嫂成为院士。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在于文明之大。
袁苏妹,作为一个极普通的底层劳动者,她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被学生们看到了,被学校官方看到了。
这种看到,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无数个劳动者感受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