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暂养池设计,循环水系统构建,过滤装置选型要点,基建规划要合理
在咱们搞养殖的圈子里啊,大闸蟹可是个相当受欢迎的养殖品种。大闸蟹呢,就生活在淡水环境里,个头大,蟹盖是青黑色的,蟹肉白白嫩嫩的,味道特别鲜美。它的价值可高了,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只要是正宗的大闸蟹,那价格都不便宜,而且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美食需求的增加,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咱先说说大闸蟹养殖的一个痛点。就像很多人养的鸡啊,看着容易养起来不轻松一样,大闸蟹养殖也有不少麻烦事儿。比如说,大闸蟹特别活跃,喜欢到处爬来爬去,这就要求养殖池的设计得特别合理,不然它很容易就逃跑了。而且大闸蟹的排泄物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就会严重影响水质,水质不好大闸蟹就容易生病,甚至死掉。这时候啊,循环水系统和过滤装置的合理构建就非常关键了。
我给大家讲个身边的例子吧。我有个朋友啊,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搞大闸蟹养殖,那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丘陵地貌,河道纵横交错。他刚开始养大闸蟹的时候啊,就吃了不懂基建规划的亏。他把暂养池就简单挖个坑弄个水就了事了,结果大闸蟹没养好几个月,就因为水质恶化损失惨重。水里面出现了好多青苔,大闸蟹的钳子都变得脏兮兮的,而且还有一些死了的蟹在里面。
还有啊,大闸蟹在不同的养殖环境里,要求也不一样。在北方的养殖场,如果是在比较干冷的环境下,冬季的时候养殖池保温和水质管理就更麻烦了。北方有位张老板,他以前在北方的池塘里养过鱼,后来想改养大闸蟹。他按照养鱼的经验设计了养殖池,结果一到冬天,发现大闸蟹的生长速度明显变慢了。原来啊,他忽略了南北地域差异,南方的水温相对较高,水质变化也比较快,而北方在冬天的时候水温低,大闸蟹几乎停止生长,对水质和溶氧的要求又不一样了。
咱们先说说这暂养池设计。暂养池的大小和形状得根据你要养的大闸蟹数量和当地的土地情况来决定。如果是小家养,可能找一个大的塑料水箱,经过适当改造一下就行。但如果是养殖场的大规模养殖,那养殖池就得精心规划了。比如说,在地形平坦的地方,可以把暂养池设计成长方形,这样方便管理,进出水的管道也好布置。在山区或者地势有起伏的地方呢,可能就要根据地形来设计,避免让土方工程太复杂。暂养池的深度也有讲究,一般深的地方要有1米多一点,因为大闸蟹有时候喜欢躲到深水区。浅的地方呢,30厘米左右就好,方便水生植物生长,调节水质。
说到水生植物啊,我就顺便对比几种绿植品种吧。像芦苇,它适应性强,在很多地方都能生长,根系发达,能很好地固定池底,对防止池底淤泥浑浊很有帮助。还有菖蒲,它比较耐寒,在北方的寒冷环境下能活得好好的,叶子细长,能给大闸蟹提供一定的隐蔽场所。水葫芦呢,繁殖能力超强,能吸收水里的营养物质,在南方的水温较高的水域比较常见。但它的繁殖太快不好控制,不然可能会堵塞进水口或者影响水体溶氧。菱角也不错,它的果实还能吃呢,在一些有水田的地方,和菱角田结合起来搞养殖也不错,不过菱角的植株容易折断,需要适当加固。再就是菹草,它夏季生长茂盛,能把水体中的营养盐吸掉不少,在夏季高温时对净化水质很有作用。
再讲讲循环水系统的构建。这循环水系统啊,就像是我上次看到的一个养殖场的案例。在一个大型的养殖场里,这个系统主要包括进水管道、增氧设备、过滤装置这几个大块儿。进水管道呢,要把水引入养殖池,这水最好是从附近的河道或者山泉水引来的,水质比较天然。增氧设备可不能少啊,特别是对于大规模养殖池。我朋友在那边的暂养池就因为没有安装合适的增氧设备,有一次大闸蟹集体缺氧,不少都死了。增氧设备能让水里的氧气保持充足,特别是到了夏天,温度高,水里的氧气消耗大。过滤装置这一块儿呢,要选择合适的过滤材质。
过滤装置选型也有不少要点。如果是小规模的家养,那种简单的砂石过滤装置就挺好的。就像我们小时候看到的那种小缸里用沙子的过滤一样,它能把水里的大颗粒杂质过滤掉,而且成本低。但要是养殖场的规模大,像那种有好几亩地的大养殖池,就需要用更专业的过滤装置了。有那种生物滤池的,里面养着一些微生物,可以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大闸蟹的排泄物、剩下的食物残渣等分解成可溶解的营养物质。这种滤池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能不断地循环净化水质。还有一种是滤网的过滤,这种过滤精度比较高,可以把很细小的杂质都过滤掉。不过这种滤网很容易堵塞,需要定期清洗,像南方的水质比较细腻,杂质多,如果用滤网过滤就得注意这一点。
在基建规划上啊,还得考虑防逃设施。像在南方水乡,大闸蟹容易偷偷溜到附近的河道或者稻田里去。我家以前就发生过这种事儿,我爸不小心把大闸蟹放到了院子里一个没围好的小池子里,结果第二天一看,好多大闸蟹都没影了。所以在基建的时候,就得沿着养殖池的上方安装防逃网或者用砖石砌一个高的围墙,围墙的顶端还要有一定的向内倾斜角度,这样大闸蟹就爬不出去。而且,在养殖池的进水口和排水口也一定要做好防逃措施,不然大闸蟹顺着水流也能跑出去。
说到时间元素啊,不同季节对大闸蟹的养殖要求也不一样。比如说春季,这是大闸蟹生长的旺季,养殖池的水质要保持清爽,水温适宜的时候要多投喂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像小鱼小虾之类的,这样能促进大闸蟹快速生长。到了夏季,得注意水温的调节,因为水温过高大闸蟹会进入夏眠状态,这时候就需要靠循环水系统和增氧设备来调节。秋季是收获的季节,3个月前就得开始慢慢减少大闸蟹的活动量,调整饲料,让蟹肉变得更饱满。冬季呢,在北方的养殖场,如果要在池塘越冬,就得把水加深到1.5米左右,并且做好保温措施,像在养殖池上面覆盖一些保温的帘子。
我再给大家讲个网友分享的例子。有个网友在浙江的一个小镇搞大闸蟹养殖,那地方是平原地貌,水网密布。他在建造暂养池的时候,参考了很多网上的资料,也去考察了一些成功的养殖场。他的暂养池设计了多重循环水系统,在进水口设置了初滤层,用过滤棉拦截大的杂质,然后经过砂石层、陶瓷环层等层层过滤,最后经过生物滤池里的水生微生物进一步净化水质。他的养殖池周边种了很多芦苇和菖蒲,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对水质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而且他在基建的时候,按照南北地域差异做了不同的设计。北方养殖池的顶部比较平,防止雪压坏,南方养殖池的顶部有一定坡度,方便排水。他的过滤装置也是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水质变化,定期更换滤网或者补充生物滤池里的微生物。
但是啊,搞大闸蟹养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像有些养殖户在基建的时候,为了图省事,没有把养殖池的底部修平整,结果到了下雨的时候,积水排不出去,就影响了大闸蟹的生长。还有些养殖户在选择过滤装置的时候,只图便宜,用了质量不好的装置,没过多久就坏了,又得重新换,不仅浪费钱,还耽误了大闸蟹的生长。
咱们再说说不同地区的一些特色做法吧。在江苏的一些地方,他们有大片的水田,就把水田改成大闸蟹暂养池。这种水田养殖池在基建上就有自己的特点。他们会在水田周围挖一圈深沟,起到蓄水和防逃的作用。而且,他们会利用水田里的天然稻田鱼、水生昆虫等资源,采用生态养殖的方式,这样养出来的大闸蟹肉质鲜美,口感特别好。在甘肃的一些靠近山区的农村,虽然地域条件不太好,但是他们利用山区的小溪水搞起了小规模的家养大闸蟹。他们的暂养池就是用石头和泥土堆砌而成的,虽然简单,但是也有自己的一套循环水系统。他们在溪水中设置了一些简单的水闸,控制水流和水位,然后用沙石和泥土过滤水来养蟹。
总的来说,大闸蟹的暂养池设计、循环水系统构建、过滤装置选型和基建规划都很有讲究。每个环节都相互关联,一环出问题就可能影响到整个养殖的效益。那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啊,你们觉得在不同的养殖规模下,大闸蟹的养殖技术哪个环节是最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更大规模养殖时的循环水系统的优化,还是小家养时暂养池的基本构建呢?